搜索
商机品牌招商

服装零售店失去的顾客--淘概念服饰专家为你解析如何提升店铺业绩

        在淘概念品牌折扣连锁店及其它服装门店营业的基本营业数据中,有两个常见的指标,一是进店客数,就是每天进来多少位顾客,二是成交率,就是进来的顾客群体中,有多少顾客有实际的购买成交。
        当然,有成交率,就会有另外一个数据――未成交率,未成交率肯定大于成交率,例如进店顾客10个人,成交了2个顾客,那么成交率是20%,意味着另外这80%的顾客,在进店之后,并没有实际的购买成交。

        我们从店铺经营成本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无论进店顾客是否有成交,门店都会为此付出接待成本,这接待成本包括分摊的门店运行费用(包括租金、电费),营业人员的花费时间成本,倒杯水之类的,也就是说,只要顾客进店,不管买不买东西,总有成本得是先花出去了。有购买成交的,这花出去的成本还赚的回来,而啥都没买的,这就亏了。
面对已经购买成交的顾客,则要研究研究如何提升客单价,如何进行附带销售,如何促进他们下次再次进店。而那些没有购买成交的顾客呢,更应该是研究的重点,毕竟,顾客已经进店,但却没有购买,这里面必然是存在问题的,切不可忽略不管。
        首先,针对这些未成交的顾客,我们可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今天不买,但仍然有下次继续进店选购的可能,还有一种就比较糟糕了,就是下次再也不来了,而且还劝告身边的亲朋好友,别来这个店买东西。一个未成交的顾客,阻碍了更多的潜在顾客。
        为什么会这样?按说,这顾客既然已经进店了,只要不是来专程找茬的,或是竞争对手派来做调研的,或是眼神不好进错店的,在正常的范畴内,都是正常的顾客,既然能进店,就说明顾客有购买意愿,看中了店内陈列的货品或橱窗的货品,店里举办的促销活动、店外的广告等等,或者说,顾客已经给了店里一个机会,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顾客放弃购买计划的?一般来说,顾客以后却没买,基本上有几类原因:在这里原因里,我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这导购人员的个人因素要要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顾客进店以后之所以不买,导购人员要承担主要责任,当然,若是各位店铺的经营者询问起众导购人员,为什么顾客进店以后不买,估计极少数有导购人员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往品牌,产品,价格,竞争对手,活动力度等等客观因素上推。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的分析一下,究竟是导购人员的哪些因素导致了顾客进店以后不买呢?基本如下:
1,表情难看
2,话难听
3,肢体动作让顾客不高兴
4,慢待或是不尊重顾客
5,专业程度不够
简单点一句话总结,就是把顾客给得罪了,把顾客气跑了,当然,这得罪人分为两种,有意得罪人和无意得罪人,例如说辱骂顾客,殴打顾客之类属于有意得罪人,当然,我相信这类低级错误,已经很少有导购人员会干的出来了。但是,无意中的得罪顾客呢?

无意中得罪顾客的情况具体有哪些呢?
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分为有意识控制和无意识控制,有意识控制时间一般只有几十秒,然后就会进入无意识状态,也就是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脸上是什么表情,在顾客进店的时候,导购人员肯定会进行有意识控制,展露笑容,甚至还会露出八颗牙齿之类,但是,仅仅在几十秒之后,导购人员的注意力已经放在与顾客的沟通上了,失去了对面部表情的控制,鄙视,怀疑,困意,甚至狰狞的表情都会出现,一个冷峻的眼神直接就灭杀了顾客的购买热情。

言语
这里所指的得罪客人的话,不是传统意义上哪些得罪顾客的禁语,例如:
找货很麻烦的,你要看好了再试!
你觉得贵,那你上别人家看看吧!
你到底买不买啊!
而是导购人员自己认为很正确的话,或是口头禅,例如:
直接否定顾客原有的购买计划
批评顾客当前在使用的产品
我说句真话吧(顾客一听,噢,这句是真的,咦,那前面那些话呢?)
我们店里有规定的(上级对下级才说规定,店里凭什么对顾客说规定?)
这是全国统一零售价(多么硬的口气,直接回绝了顾客打算商量一下的设想)
……

肢体动作
人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一样,也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自己做出来的很多肢体动作,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我不只一次见过某品牌专卖店的营业员,一边挖鼻孔一边介绍说,这是XX的高端产品~~~。
现场动作得罪人
顾客在场选购产品,两个导购员躲在角落,一边说悄悄话,一边看着顾客,你猜这顾客会想到什么?这是在说我吧……肯定没说我好话……好事不避人,避人没好事!走了!

生理因素
有数据显示,有六成以上的有出现口气的可能,而有口气的人群里,有八成的人自己又闻不出来……

另外,还有语速问题,有意抬货压人,或者压货抬人……
以上所述,都是营业人员在无意中会得罪顾客的情况,当顾客被得罪之后,立即对营业人员个人产生反感和厌恶情绪,继而对产品和品牌产生连带负面效应,接下来就很自然的放弃购买计划,离店走人。
当然了,顾客在临走时会说出不买的真实原因吗?当然不会,中国人讲话一贯婉转,得罪人的话,不到撕破脸皮的时候,断然是不会说出口的,那顾客一般会说些什么呢?
太贵了,赠品太少了,活动力度不大,我再看看,我回家商量一下,这个产品不适合我的需求……
长此以往,导购人员真的以为顾客不买,就是顾客自己嘴巴里说出来的这些原因,然后把这些问题反馈给店铺的老板,老板把问题反馈给品牌总部,品牌销售人员一统计,销售不好总结出来的结果就是公司产品太贵,款式不好,活动支持力度不够等等。但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了?我们却都忽略了。
品牌总部研发生产新产品,投入广告宣传,经销商老板花钱租门面精装修做活动,都是在想方设法的把顾客吸引进店,而导购人员却一次又一次的得罪,就等于把好不容易吸引进店的顾客又一个个轰出店外。
在我们的产品力还没有足够强势前(例如银行里的现金,银行的柜台人员态度不好,但你不能不去银行),导购人员对顾客的得罪,把顾客气跑,就是我们门店业绩的第一杀手!

业绩好的店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在广东有一家加盟店铺,经营面积70多平方米,非商业街店铺,月租金6000元,平均每月销售额6万~8万,老板自己当店长,还有2个店员早晚班倒。我去过该店数次观察,发现该店有两点做得非常好:
1、商品的整理,该加盟店基本上不来公司选货配货,一直都是由其客服人员按货品结构自行配货,收到货品后第一件事:拆包点数质检、把每一件衣服的包装都去掉,检查质量。手上拿了一把线剪,把每件衣服还可能有的线头剪得干干净净。店老板的速度很慢,一边检查每一件货品,熟悉码数、一边不停地问我:郑总,你觉得这个款适合什么样的人,什么年龄穿呀?你觉得这衣服的卖点是什么?而店员呢,则在打发时间似的,在搞陈列、叠衣服、搞搭配,也在不停地问我:郑总,我想这样陈列,把红色系调到那边,蓝色系的调到这里,换一下看看什么效果;郑总,你看我搭配的这套衣服,适合什么人穿呀?我怎么推荐这套衣服?这些都让我想起了日本零售界的一句经典名言:“手不离商品”,在这个店里,老板与店员在接待顾客以外,手都没有停过,不是在叠衣服、剪线头、就是在换陈列、搞搭配。不停地在忙,速度慢,像打发时间一样,但这个店里的空气始终是流动的。
2、顾客的接待:其实这个店的顾客真的不多,街上的人也少,半个小时也只有那么十来个人经过。但这个店的成交率实在是太高了,达到60%,就在当天(非节假日)下午的时间,店内只进来了5个顾客,成交了3个顾客,成交率60%,平均客单价576元。我来描述一下销售的过程与步骤,来让大家明白,这个业绩是如何做到的:
顾客进门,导购人员接待,不谈生意,聊天拉家常:
您这穿的鞋很漂亮呀,在哪买的?不错,穿在您身上刚刚合适;
你今天想买什么样的衣服呀,我来帮您找;您应该穿L、165码的吧;
我这里来的一些新款的衣服,我搭配了几套好看的,我拿来给您试一试效果;
等等。
        总之,就是要把这个顾客连同店员要推荐的有合适的衣服4~5套衣服一起送去试衣间,4~5套不满意,再去找。总之,一定要找到顾客穿在身上效果不错的衣服,不然店员是誓不罢休的。衣服装在顾客身上好看,当然更好推荐购买,百人穿百衣,没有什么绝对的畅销款与滞销款。当然要找到顾客合适的衣服,一定要对自己的产品很熟悉,熟悉自己的产品才能从中找到合适顾客的产品,变被动销售为主动销售,创高店铺的销售业绩。
        我们那些经常在店里用电脑或手机闲来无事聊天、打游戏,跟着顾客后面“防贼”被动型的导购人员,不重视商品管理的店铺经营者,还能在无视那些你们失去的顾客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