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路服饰陈勉:休闲服装王国领军人(一)
0 kaily pai 在开放的大潮中,抢滩中国服装市场的中外品牌可谓不计其数。但在广州,有一个庞大而且特殊的服装王国,在他的总部里,有一群紧贴世界服饰潮流的服装设计师和营销人员,再就是每天繁忙进出的运送服装的大型运输车队。服装的生产基地不属于这个王国,但为这个王国服务,同样为其服务的2000多家服装店和专柜铺则分布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东南亚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半数店铺属于王国拥有,叫直管店;半数属于盟友,叫加盟店。这个近三年来中国休闲服装销售规模最大的服装零售王国就是班尼路服装品牌。这样的一家服装企业,2000年-2003年销售总额32亿元,每年上缴天河区纳税总额均超过5000万元,除班尼路外,还拥有另外5个服装品牌。2003年金秋,荣膺“2000-2002年度广东省明星侨资企业”;2004年新年伊始,再传喜讯,获授“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2005年初又再次获得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商业联合会公告同类服装全国销量第一的称号。而成就该品牌的领军人物就是广州友谊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勉。
陈勉是一位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在美国送外卖,后成为美国一家电脑公司华人员工薪酬最高的香港人。陈勉开创班尼路公司,也并非一帆风顺。96年在中国内地投资,外资在商业零售业受当时政策制约,不能独资,与友谊公司合作,友谊上市后,退出合作,不得已再转与一家中小企业合作,外资占大股份,还要国务院特批。公司运作的头3年亏了1.3亿元,处于生死边缘。陈先生不气馁,与他的同事们努力经营,终于捱过危机,飞跃发展。陈先生经营班尼路的战略是,分工合作,最初自己没有设计能力时,产品开发交给外国人做,内地厂家承接加工生产,自己主打分销网络,产品主要走中低档和加少量高档的路线。企业发展壮大后,陈先生计划要将中国的人才带入世界,于是班尼路有了自己的设计队伍。陈先生回国创业的体会是:中国政府对外商支持很大,先是减税让利,现在又提出“和谐社会”和注重政府的“服务意识”,更让外商更觉得欣喜;广州和上海是开放守法而值得信任的城市,国有企业是最守约的企业。班尼路在新的一年,将增加投资2000万元,用于更新改良设计、销售软件、发展物流中心等。
陈勉领军的班尼路VS众名牌
至2001年3月31日,德永佳旗下的班尼路在内地已拥有637间零售店,而号称“亚洲零售一哥”的佐丹奴在内地只有400多间。已是内地零售老大的德永佳年年加快了在国内扩张的步伐。在上年7月中旬公布的业绩报告中,德永佳主席潘彬泽称:“(零售业务)明年将仍以内地为重心,计划增开100个销售点”。德永佳执行董事丁杰忠也向媒体表示,计划“投资5000~6000万元,在国内增设约100间店。”增设的100间店包括班尼路在内地的6个品牌,均以休闲服零售为主。除主品牌Baleno(班尼路)外,还有副品牌Samuel&Kevin(生活几何),bambini(纯真传说),I.P.Zone(互动地带),班尼路女装BalenoAttitude等。在过去的一个财政年度中,它们在内地为班尼路带来了11.99亿港元的零售收入,占其零售总收入的71%。中国内地已是班尼路最主要的市场。
创办于1975年的德永佳,主业本来是针织布产销及整染。1992年,德永佳进入内地,成立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为国际著名的服装零售品牌提供针织布。目前,东莞德永佳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织厂之一。1996年,德永佳集团斥资收购班尼路及其商标(拥有班尼路集团公司54%的股份),进军服装零售分销业务。以全新形象在内地、香港、台湾等地推出的Baleno发展迅速,1999年度,德永佳零售业务收入为7.96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29%;至上年,零售业务年收入已达16.82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39%。
“我们在内地的发展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与当地的国营商业企业合作成立合营公司,二是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发展加盟连锁店。”陈勉对记者说。陈勉的另一职务是德永佳集团零售业务董事,班尼路一路的合作对象,在广州有友谊,在重庆与大生,在北京和兴宇,在上海是海文。在这些公司中,班尼路都是控股方,但一般只占一半左右的股份。“这样可以减少我们扩张的成本,而且当地公司熟悉本地的政策和市场。”凭着这样的策略,1996年才进入内地的德永佳集团的班尼路品牌服装系列后来居上,超过了早自己几年就进入中国内地的对手佐丹奴、萍果等品牌。
从1999年开始,德永佳又在内地投资制衣业务,从而在国内布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格局:针织布棉纱产销及整染——制衣——成衣分销零售。目前,德永佳生产的针织布有13%是出售给集团的联营制衣业务,联营制衣业务有80%的布料由针织布业务供应,而零售业务即班尼路集团公司销售额的约40%的成衣由德永佳联营制衣业务供应。格局中三块业务互为支援。而这个格局的中心环节就是班尼路的分销和零售。
当然,对德永佳来说,加快内地的扩张步伐还有另一层意义——为分拆上市铺路。丁杰忠此前曾说:“班尼路的发展理想,有独立分拆上市的潜力,只是目前业务规模仍未足以独当一面。”陈勉也不否认分拆上市之说,上市是好事,证明公司在发展。 中国消费概念股香港证券界人士认为,港资成衣零售企业不约而同在国内加大扩张力度,主要是因为香港经济低迷,市场的营运成本持续高昂,对零售商构成相当压力;而国内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日渐提高,品牌成衣的消费市场门洞大开,从而吸引愈来愈多的成衣零售公司北上拓展业务。“未来几年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服饰虎视内地。”陈勉这样说。在当时,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也被认为是港资零售业的“利好”消息,因为整体经济气氛会得到改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说,香港上市公司中有中国消费概念的股票,如佐丹奴、德永佳等都会从奥运受惠。
陈勉认为,加入WTO后关税降低,进来方便,是港资企业难得的机会,最好的扩张时机;另外,国家提出开发大西北的战略,致力于发展广大的西部地区,提高那里的生活水平,也是很好的机遇。“我相信这两个机会使外商包括港商加大扩张力度”。其实,不只是港资公司,国外品牌的服装公司也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而国内品牌也逐渐崛起,中山、温州、福建等地出现一系列本土品牌,国内服装零售市场渐成三足鼎立之势。有市场分析者认为,外资品牌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并有强大的设计力量,但运营成本较高,将占据高档成衣零售市场;本土的零售商虽然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但善于模仿,加上经营成本较低,令价格较外资和港资品牌更具竞争力。相形之下,港资品牌更多的可能在中低档市场与国内品牌竞争。“成衣零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薄,”陈勉举例说,“1996年班尼路一件T恤可卖200元,到现在是90元一件。”
陈勉是一位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在美国送外卖,后成为美国一家电脑公司华人员工薪酬最高的香港人。陈勉开创班尼路公司,也并非一帆风顺。96年在中国内地投资,外资在商业零售业受当时政策制约,不能独资,与友谊公司合作,友谊上市后,退出合作,不得已再转与一家中小企业合作,外资占大股份,还要国务院特批。公司运作的头3年亏了1.3亿元,处于生死边缘。陈先生不气馁,与他的同事们努力经营,终于捱过危机,飞跃发展。陈先生经营班尼路的战略是,分工合作,最初自己没有设计能力时,产品开发交给外国人做,内地厂家承接加工生产,自己主打分销网络,产品主要走中低档和加少量高档的路线。企业发展壮大后,陈先生计划要将中国的人才带入世界,于是班尼路有了自己的设计队伍。陈先生回国创业的体会是:中国政府对外商支持很大,先是减税让利,现在又提出“和谐社会”和注重政府的“服务意识”,更让外商更觉得欣喜;广州和上海是开放守法而值得信任的城市,国有企业是最守约的企业。班尼路在新的一年,将增加投资2000万元,用于更新改良设计、销售软件、发展物流中心等。
陈勉领军的班尼路VS众名牌
至2001年3月31日,德永佳旗下的班尼路在内地已拥有637间零售店,而号称“亚洲零售一哥”的佐丹奴在内地只有400多间。已是内地零售老大的德永佳年年加快了在国内扩张的步伐。在上年7月中旬公布的业绩报告中,德永佳主席潘彬泽称:“(零售业务)明年将仍以内地为重心,计划增开100个销售点”。德永佳执行董事丁杰忠也向媒体表示,计划“投资5000~6000万元,在国内增设约100间店。”增设的100间店包括班尼路在内地的6个品牌,均以休闲服零售为主。除主品牌Baleno(班尼路)外,还有副品牌Samuel&Kevin(生活几何),bambini(纯真传说),I.P.Zone(互动地带),班尼路女装BalenoAttitude等。在过去的一个财政年度中,它们在内地为班尼路带来了11.99亿港元的零售收入,占其零售总收入的71%。中国内地已是班尼路最主要的市场。
创办于1975年的德永佳,主业本来是针织布产销及整染。1992年,德永佳进入内地,成立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为国际著名的服装零售品牌提供针织布。目前,东莞德永佳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织厂之一。1996年,德永佳集团斥资收购班尼路及其商标(拥有班尼路集团公司54%的股份),进军服装零售分销业务。以全新形象在内地、香港、台湾等地推出的Baleno发展迅速,1999年度,德永佳零售业务收入为7.96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29%;至上年,零售业务年收入已达16.82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39%。
“我们在内地的发展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与当地的国营商业企业合作成立合营公司,二是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发展加盟连锁店。”陈勉对记者说。陈勉的另一职务是德永佳集团零售业务董事,班尼路一路的合作对象,在广州有友谊,在重庆与大生,在北京和兴宇,在上海是海文。在这些公司中,班尼路都是控股方,但一般只占一半左右的股份。“这样可以减少我们扩张的成本,而且当地公司熟悉本地的政策和市场。”凭着这样的策略,1996年才进入内地的德永佳集团的班尼路品牌服装系列后来居上,超过了早自己几年就进入中国内地的对手佐丹奴、萍果等品牌。
从1999年开始,德永佳又在内地投资制衣业务,从而在国内布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格局:针织布棉纱产销及整染——制衣——成衣分销零售。目前,德永佳生产的针织布有13%是出售给集团的联营制衣业务,联营制衣业务有80%的布料由针织布业务供应,而零售业务即班尼路集团公司销售额的约40%的成衣由德永佳联营制衣业务供应。格局中三块业务互为支援。而这个格局的中心环节就是班尼路的分销和零售。
当然,对德永佳来说,加快内地的扩张步伐还有另一层意义——为分拆上市铺路。丁杰忠此前曾说:“班尼路的发展理想,有独立分拆上市的潜力,只是目前业务规模仍未足以独当一面。”陈勉也不否认分拆上市之说,上市是好事,证明公司在发展。 中国消费概念股香港证券界人士认为,港资成衣零售企业不约而同在国内加大扩张力度,主要是因为香港经济低迷,市场的营运成本持续高昂,对零售商构成相当压力;而国内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日渐提高,品牌成衣的消费市场门洞大开,从而吸引愈来愈多的成衣零售公司北上拓展业务。“未来几年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服饰虎视内地。”陈勉这样说。在当时,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也被认为是港资零售业的“利好”消息,因为整体经济气氛会得到改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说,香港上市公司中有中国消费概念的股票,如佐丹奴、德永佳等都会从奥运受惠。
陈勉认为,加入WTO后关税降低,进来方便,是港资企业难得的机会,最好的扩张时机;另外,国家提出开发大西北的战略,致力于发展广大的西部地区,提高那里的生活水平,也是很好的机遇。“我相信这两个机会使外商包括港商加大扩张力度”。其实,不只是港资公司,国外品牌的服装公司也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而国内品牌也逐渐崛起,中山、温州、福建等地出现一系列本土品牌,国内服装零售市场渐成三足鼎立之势。有市场分析者认为,外资品牌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并有强大的设计力量,但运营成本较高,将占据高档成衣零售市场;本土的零售商虽然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但善于模仿,加上经营成本较低,令价格较外资和港资品牌更具竞争力。相形之下,港资品牌更多的可能在中低档市场与国内品牌竞争。“成衣零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薄,”陈勉举例说,“1996年班尼路一件T恤可卖200元,到现在是90元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