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服装设计师JAMIE WEI HUANG专访
0
从服装设计去描绘一个故事,让观众投入、穿上,穿戴者不同的背景与习惯,也会建立服装与她/他独有的关系。服装反映著大环境与社会样貌,多多少少,也投射我们当下的情绪与状态—它与身体间的关系,从来就不只是好看或不好看的二元论述。
走访旅英服装设计师黄薇位在伦敦的工作室,转眼已经快一年。回忆那次在工作室里的对谈,从镜子里观察著她与打版师、实习生的互动—一身轻便的居家服,黑发垂落双肩,专注地研究版型,带著些许小心翼翼。一隻叫做 Apple 的猫咪,慵懒地在工作室巡逻;银色挂杆上,吊著各式各样的布料与材质样本;角落里团队正埋首车缝样品,而前面人檯挂著製作到一半的设计;墙面还贴著 2014 秋冬系列模特定装照—我突然想起自己当初注意到 JAMIE WEI HUANG 这个品牌,也正是因为这季的作品。每每看到设计师的工作室与制作过程,心里总是很感动。
从首季 2014 春夏 LIGHT SPACE 系列,描绘从前与当代对未来样貌的辩思;2014 秋冬在萧邦 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 23 跌宕起伏的叙事曲旋律中,凝视时代悲哀里战争的身不由己与自我坚持;2015 春夏 Metaphysics,以城市角落裡无名的人物身影各自建构的生活型态,探讨生而为人的存在本质。黄薇的创作主题,总是以宏观的视野看待世界,庞大的格局呼应著冷冽笔直的服装轮廓,细节里却诉说著朴实细腻的情感流露。
今年二月份发表的 2015 秋冬 Nymphomaniac 系列,这看似启发自电影《性爱成瘾的女人》的主题,作品却未反映著电影情节。与生俱来的欲望,社会给予的期待,不管男性、女性或所谓第三性别,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里,都背负著外在给予的形象框架与原罪。在移植故事主角 Joe 这个女孩不容于社会的形象,黄薇以品牌精神 rethink 的态度,将电影作为社会价值观与既定认知的触发,探讨更为广大、自我意识与社会限制彼此的冲击。
Q:从 2014 年春夏系列发表到现在,自创品牌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A:第一季到第五季,我一直在做调整,但差异不大。我觉得自己的设计师角色,或是与设计相关的任何职位,似乎都很难有个平衡点。本质上我是创作者,但品牌也是门生意,要在创作与 business 间达到一个完美平衡,也就是属于自己的市场定位,才不会在发展的路上迷失。
Q:你制作服装经验很长久,到现在自创品牌也一步步逐渐发展。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动手实作的感觉吗?
A:与其谈动手做衣服,我想自己第一次动手做东西的经验,对创作者的影响比较大。对我来说,衣服只是换材料去阐述。不管哪个领域的创作者,一定会问自己、理解自己最享受的事,而我享受的便是用双手去做东西。我喜欢安静地在工作室裡制作,然后透过双手触摸,与材料培养感情,试著用服装表达我的想法。只要这个过程开始,每次的动手制作经验,不论是工艺品、劳作或服装,都是让自己重新思考、理解自己的体验。
Q:JAMIE WEI HUANG 的核心价值建立在自我阐述,每个物件或单品,不管是鞋子、洋装或是一个杯子的选择,都是种自我认识与生活型态的表达。至今你对这个核心价值有新的延伸或体悟吗?
A:的确,这品牌的核心是透过衣服去表述,成为一个人内在与内涵的展现管道。不管选择什么物品,鞋子、洋装或包包,都是一种自我挖掘与表达—这是服装包含的涵义,也是我对它的体认,一种最初浅的概念。我做任何东西或系列,所抱持的态度都是让人想收集它。不论观众觉得那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像收藏品单纯想要拥有—当然,这收藏品也必须包含某种程度的商业价值,像是实穿性或其他功能,而不是只是一件好看的装饰。因此做工也是我很重视的服装附加价值。
Q:观众与买家收藏你的作品,那你自己在生活中有特别收藏的物品吗?
A:布料吧!这是我无法省的地方。对我这喜欢自己做东西的人来说,布料跟材料珍贵之处在于用双手认真摸索,构思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将想法结合在一起。手边有这些布料便能尽情发挥,跳脱只在脑中空转想法,因此只要看到好看的材料我便会收集起来。工作室里堆积的布料已经快放不下,其中有很多从来没机会用到,但它们必须安放在那里,因为仅仅只是拿起来欣赏、触摸,也会激发许多灵感与想像。有时做了一件衬衫,觉得哪里不对,突然看到旁边的布料,便找到适合的搭配方式去完成。我身边的布料真的非常多,对我来说,它们创造一个环境,让我在自己想说的故事里找到精淮的词汇。我对布料的执著与沉迷,开启了我与衣服间很亲密的接触过程。
Q:身为服装设计师,相信你比一般大众对服装有更深一层的体认。能与我们谈谈你刚刚提的,这亲密的接触过程吗?
A:这过程之所以亲密,是因为我在材料上的坚持,以及想跟它们继续磨合下去的渴望。有些设计师喜欢画图或设计草稿,对动手製做较不热衷。而我与衣服的关系都是从与材料、布料的实品接触开始。一块白色的丝与一块白色的皮完全不同,我无法在没接触它们的状况下完整表达自己的感觉。所谓价值高的作品,是因为经过非常认真思索的过程而逐渐成形,里面包含劳动的美感、视觉上的传达、版型、立体度…这些元素与过程彼此连结,进而创造有价值的作品。透过双手去体会,对这个作品的感受会不同。手工制作的途中,也许会有其他想法,看似琐碎的每一步骤,却是透过劳动、与材料长时间接触,而得到它们回应的讯息—这是一个创作必经的过程。也许最后会自己推翻它,让这段过程看似不必要,但下次碰到同样材料时,双手的接触记忆会带领头脑,转变成自己独有的表现语言。不管是技术、想法上的训练与熟悉度,这都是机器制作所给予不了的。我把这过程视为一种与材料的沟通。
SS15 Look & Detail
SS15 Look & Detail
Q:身为一位创作者,你对自己的责任期待,以及认知裡的创作精神是?
A:我觉得任何创作者的责任,都是提醒一些一直存在、但被社会遗忘的事物;或是在一个既定观念里,现在提出来重新思考。第一季我探讨未来服装的样貌,那是受到某位老教授启发。他年轻时认为 20 年之后的服装或物品,都将被塑料取代,「The material of the future」,那是他们那时描绘的未来。但 20 年后的今天,追求的是健康、有机,一种重回归原始自然而非人工或机器—以前的未来式与现在的未来式形成对比,这是观念在时代里的转换与差异。这便是我想讨论的,既定观念的变换或重新思考。工业革命时几乎全部物件都由机器生产,因为有统一性。反观现在被视为稀有的则是手工与工艺,时代发展下有些价值颠倒过来。这提醒设计师,当代思考或认为对的方向,未来也许会不同。我们是不是能由此出发,重新审视它们的价值,放进一个故事里,像是展现一个空间,让观众也许花上人生十分钟的时间,去享受、思考或提出疑问。
ss15
ss15
ss15
Q:从首季到最近的 2015 秋冬系列,特定的元素,像是口袋、皮革或包包背带装饰、毛海与 oversize 宽松线条的剪裁,你已逐渐奠定自己的风格。是否受特定美学影响?
A:我觉得我的美学没有既定式。也许这些元素从一开始被沿用到这季,但设计风格是自然而然发展,而我也不知道它们未来会不会继续存在。我让这些材料带领我,将它们安放在属于它们各自的地方。目前已经发表的四季作品,是个连续性的故事,反映著我现在的状态与想法。
AW15 Looks
AW15 Looks
AW15 Looks
Q:相信与其他新锐设计师一样,创业过程里势必碰到不少困难。你觉得绝对不能妥协、必须坚持的事是?
A:要不停地问自己。我从纯艺术转到服装设计,人生也做过其他不同领域的创作,像摄影等等。服装是我目前做过劳动性最高的。其他领域的创作,做了作品然后推向市场,这过程里会有部分是交给别人处理。但自创一个服装品牌,很不幸地介于一种模糊界线,要学著像贸易公司处裡业务、办活动,以及最重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时间与劳动上的程度,应该是我接触过的领域裡最劳累的。在劳累的状态下,很容易失去当初的憧景、动力。就像一段感情,相处 30 年的情侣,可能 80% 是爱情,里面也包含了亲情、恩情、责任以及其他时间引发的东西,交杂著生活琐碎的情绪,但也会有其他东西被延长。每个人对热衷的事物总有消磨或倦怠的时候,要不停地问自己最初的想法,也要明白自己继续做下去的原因。有时候越来越多的是责任:一旦把品牌推出去,要别人相信你,跟著你的故事走,你便有把责任把它延续下去。这不再只是自己的故事,你所创造的是另一个让人进入的空间,也不再只是自己的私生活。
Q:从成立品牌与工作室,至今是否有发生过令你特别有感触的故事或新启发?
A:我前几天才在想,媒体与大众都想透过与设计师对谈,理解品牌的创作理念。但一件服装做出来,除了经设计师脑中构想与手动实作,其实背后需要许多人一起共同努力与经营。我们一整个团队,虽然不是以大公司签约模式去操作,但每个人都是往同样的方向努力—不论是学生、实习生这被归类为工作室下层的人,或是我自己本身这被视为领导工作室的身分,我们都在这过程里一步步共同成长。
有趣的是,工作室里团队成员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样一块布料可能有人很喜欢、有人则厌恶,甚至想把它藏起来或拒绝剪裁(笑)。每个人对不同布料的反应其实很有趣,因此我需要扮演一个整合的角色,用客观的角度将团队的不同反应调和。所以这个品牌制作出来的服装,不只是我的想法参与,里面也包含了团队其他人的故事与情绪。我常常会让实习生用工作室的布料,去做一些他们自己想做的东西,让他们自己摸索,这也是创作环节裡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每到发表秀尾声,只有设计师出来谢幕,我对这个画面一直感到疑惑。站在舞台上的应该是整个团队。
(那你有想过下季要带著团队成员一起出来谢幕吗?)
有啊,我现在很努力地说服他们,但他们意愿不高(笑)。这也是个既有的、被设定好的服装秀流程。为什么团队的其他人不能一起谢幕呢?又是谁规定只有设计师能站在舞台上?因为这个名字在被用来成立工作室后, JAMIE WEI HUANG 就不再只与我自己有关。以新锐设计师来说,工作室组成除了设计师,80% 团队都是由实习生组成。实习生把我们视为一种训练、一个学校,他们抱持的是对服装的热诚,当初的一见钟情。不论实习生在团队裡待多久,如果没有其中的任何一双手,这些想法便没有办法完成。品牌精神在既定社会价值观里「rethink」的态度,我才开始仔细思考,工作室里成员彼此的连结。
Q:那你期许未来能将 JAMIE WEI HUANG 这个品牌与团队带往哪个方向?
A:我相信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是经由一连串元素的交互作用,构成这个存在。每个 individual 都扮演着彼此影响的角色,因此 JAMIE WEI HUANG 也有可能会转变成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发展。我不太会去设定它该如何走,保持目前的步调便是理想的状态。只要秉持同样的品牌精神,就是我当初想像裡最适合的样子。我希望 JAMIE WEI HUANG 的品牌精神,在不同环境与时代裡,也许 20、30、40 年后,能与时俱进做调整,然后继续坚持著同样的态度。
Q:最后,请谈谈你心中描绘的理想生活。
A: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在设计师位置上,做自己想做、该做的事情。
AW15 Lookbook
AW15 Lookbook
AW15 Lookbook
AW15 Lookbook
趣味快问快答:
– 今年夏天最想去的城市?峇里岛
– 最喜欢的季节?夏天
– 最近翻阅的书籍?我的 lookbook(笑)
– 室内活动或户外运动?户外运动
– 色彩丰富或黑白?黑白
– 猫或狗?猫
– 年老退休后想做的事?发呆跟睡觉(大笑)
短短不到两年,水涨船高的声势、名人穿搭带来的瞩目效应,黄薇并未迷失在欢呼与掌声里。每次触摸布料的感受、动手裁剪的过程、缝纫机踩踏的节奏,她专注创作步骤的本质与思维探讨,在想像、音乐、意识形态、周遭环境变动等生活细节带来的启发,借由服装的穿针引线,引发我们看待社会与世界的不同角度。诚如她所说,花上人生十分钟的时间,跳脱社会既定框架,重新审视、思考、甚至质疑生活里的故事与价值,也许我们在人生旅程或创作生涯里,能有不同的体验与感触。而这也是她在深度理解自我目标,透过双手制作服装,在设计意义裡给予社会的回应,以及贯彻始终的态度。
想了解更多请看 JAMIE WEI HUANG 网站、FACEBOOK 或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