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区 丁勇:设计师品牌的另类选择
0 Tina.一提到设计师品牌,有人就觉得它不是工薪阶层消费得起的东西。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定位于有个性需求的特殊消费群体,西方给它的定义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就大众时尚来看,我们可以在巴黎大多数的家庭中找到一件或者几件夏奈尔、普拉达或者阿玛尼的时装。而在中国,许多人的衣橱里有的可能是从批发市场或街边小店里淘来的仿板。也有设计师注册一个品牌,开间小店,生产“外包”。类似这种的特色概念店不仅开始形成规模,而且近两年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产生了集群效应。在记者看来,这些也只能说是“准设计师品牌”,或者是设计师品牌的雏形。这种供需矛盾使中国设计师品牌走入一个尴尬的境地。难道设计师品牌真的与普通老百姓无缘?
对于以“非主流方式”博得平民时尚拥护的设计师品牌“达衣岩”来说,设计师丁勇以适合中国人生活状态需求的品牌为我们另辟蹊径。因为,时尚没有什么不可以。
走进社区,有什么不可以
从去年6月丁勇在北京宋庄的第一次时尚转身,到同年11月他获得“中国十佳设计师”称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的超越让时尚界着实关注了一把。“一夜成名”原因何在?丁勇拍着胸脯说:“去达衣岩的店看看,你就可以找到答案。”毫无疑问,达衣岩是以普通大众市场表现力获得了成功。
设计师品牌往往摆出自己的“高姿态”,说什么“精英化”,而达衣岩却要把它“平民化”。2003年丁勇开始做“达衣岩”,5年过去了,这个名字据称来源于一个想像中的乌托邦小镇的品牌就在各地铺展开来,从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品牌来看,已经有400多家专卖店的高速发展规模让人“不解”。是另类?抑或新锐?
与很多设计师品牌挤破头,抢入高档时尚场所不同,“达衣岩”经常出现在小街上、社区边,甚至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闲逛的好所在。丁勇说:“社区店不应该是外贸店、小作坊的主打地。”他告诉新的加盟商:“把店开到小区去,就在发廊、餐馆旁边。”
从国情来看,我们还不是一个时尚普及度很高的地方,这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看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与大众化的西方前沿时尚不同,我们的时尚主要还集中在高收入的小众群体中。“时尚的平民化普及”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设计师品牌应该肩负的任务,而“达衣岩”远离了设计师品牌的曲高和寡,反而更具韵味。
做风格的同时坚持做大众
达衣岩并不缺实力,并不缺风格,只是在渠道的选择上,它走了一条更“亲民”的道路。这也与设计师本人的经历相关。
入行之前,丁勇曾经修过管道、卖过车票、混过国企、当过“人模”。当年他到广东,是背着铺盖,穿着大短裤,一贫如洗,阴差阳错,后由朋友引见于1997年当起了服装设计师。因此,出于对处在不同生活背景中的人的体验,丁勇明确要做平民时尚,做风格的同时坚持做大众。平心而论,至少目前看,丁勇不管在设计上,还是商业上,他虽然没有科班经历,但是有科班的表现。
相对工业化品牌,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大众化流行现象还是有局限性的,平民时尚本身相对来说比较趋众。为了让受众真正感受到设计师品牌的魅力,丁勇努力在艺术风格和市场需求方面磨合。他的服饰知性、浪漫,充满异域风情和田园风格,介于正装与休闲装之间,质地主要以天然面料为主,讲究环保、舒适,颜色也是素雅的中性调和色,并选择了层叠混穿以及立体交换。
为了培养受众的艺术感知力,他还是和最初成立品牌时那样坚持为每件作品做个解读:给每件衣服都起个体现设计主题的名字,吊牌上则留下符合设计师表现手法的即兴诗句。“这就是你的衣服”,这种做法不仅让“达衣岩”的广大受众体味到了设计师品牌的个性化,也为“量身定制”加上了新的注释。
誓将综合艺术进行到底
从“战俘”到“伤痛”,再到今年推出的“流浪”系列,很多人都被丁勇拿装置艺术去刻意塑造的视觉氛围所打动,其实,这与丁勇的画家背景密不可分。因为时装设计师与其他门类的艺术领域之间进行“跨界合作”是这几年的一个“潮儿”,有人下定义是“混血的时尚”。丁勇自小就喜欢画画,直到现在坚持从事油画创作。服装不仅只是蔽体的,他觉得它更应该是一门综合艺术。
过去他是在油布上做画,最初,当面对粗麻和粗棉时,丁勇非常来劲,信手拈来。质感的相似,使他对这些面料情有独钟。“我以前没有学过一天的服装设计,因此,从技术层面讲,我感觉无法和那些专业出身的设计师相抗衡。我只有用自己的绘画背景来表现自己。我的秀场就是一个装置艺术的展示台,模特的现场表现就是我的行为艺术。”他的每一次时装发布会都圈定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然后用极其“费力”的场景、灯光、音乐等解读出来,自己也乐于参与其中进行表演。看过的人评说:“就好像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样,过瘾!”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说他有些精神头儿用偏了。
丁勇自有道理:“我很佩服专业出身的设计师在技术手法上的极致运用。我的偶像是约翰·加里亚诺。我誓将服装作为一件艺术品来设计,并更倾向于将服装发布会作为一项视觉工程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