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品牌设计总监马可的三个例外
作品·无用
例外的三种可能
马可不像John Galliano,她只是一个小女子,一个不善言辞、敏感羞涩却带着几分执拗倔强的小女子,既不爱作秀亦不爱高跟鞋,同时执拗地坚持不在媒体上曝光个人形象。她游离于为她赢来财富的时尚圈之外。我喜欢她赋予服装的特殊品质,在风水轮流转的时尚季里,马可始终是一个例外,例外地坚持着自己的主张。
几年前发现马可的作品,就像邂逅一场艳遇,因为她的美并不是让人惊艳的美,她的美在骨子里,在她对传统意义美的反动里。看不到太多花哨、艳俗的东西,线条简洁流畅,装饰较少。在相对单调的色系中创造出花样百出的时尚,这,是马可的本事。
今年2月,马可受邀第一次参加了2007年巴黎春夏高级时装发布会,参加发布会的品牌基本上都是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会员。相比那些在衣服上画个脸谱,装个立领就号称中国风格的设计来说,马可的概念更加纯粹,也更少哗众取宠的矫情。没有拖泥带水或者三心二意,也没有拿出些所谓的“民族元素”,她因为讲述自己信念的执著而被世界所关注。
许多年之后,这一场不大像时装秀的展示将注定再度被人提起。中国时装历史的某一页,也注定会为此预留一个位置。我们看到了那些传统手工刺绣,通过在阳光下暴晒而装饰过的,或是在沸腾的水中洗煮过的裙装,马可的设计理念在这次主题为土地的展览中显露无遗。几乎所有的衣物都采取了超码、做旧的处理,絮乱的缠绕和粗糙的缝制仿佛下定决心和现代文明对抗。
马可作品
一直盛传设计师马可是个很难采访到的人,却又在这两年红得厉害。低调却又不断被追逐,这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正因如此,遇见马可的时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例外:
第一个例外,是马可的名气。只参加过一次大赛,拿了大奖,随即“退隐江湖”,埋头把自己的品牌做出名气。
第二个例外,是在国内往往要么是设计师人比品牌红,要么是品牌有名,设计师不为人知,而马可是本人和她的品牌一样有名气。
第三个例外,是见到马可时意识到的,在服装设计师们纷纷把自己打扮得生怕人家看不出她是设计师的今天,马可穿着一件简单的棉质休闲衫,一条宽松的休闲长裙,简简单单的,像个学生。
作品·无用
对话马可
时尚荟(简称荟):为什么喜欢“例外”和“无用”这样的字眼?
马可(简称马):1996年创立“例外”的时候,发现人们的审美观是求同,而不是求异,于是就想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是反流行的,反大众的。至于“无用”,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做事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
荟:为什么不接受媒体拍照,而且专访也很少做?
马: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偏,设计师不是演员,毕竟还是要回归到设计上。设计师不是明星,应该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我所崇拜的一些国外设计师就是这样,他们默默耕耘几十年,保持低调。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自己,不会太累。
荟:作为服装设计师,你自己喜欢穿什么风格和牌子的衣服?
马:我一半衣服穿自己的设计,一半在国外买自己喜欢的设计师的作品,不一定要名牌。其实我在穿着上不是太讲究。这似乎是一个矛盾。我把服装看得很重很重,可以说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我把自己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投入进去。而另一方面,我又不看重服装,它只是一种外表,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自我充实。不在特定场合时,平时都穿着简单,只要舒适就可以了。我不作秀,也不秀自己。
荟:有没有人投诉过你的衣服其实很少有人能够在身上驾驭得当?
马:我的剪裁比例,是按照唯美的视觉效果设计的。你可能觉得几片布以超出常理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挂在那儿像一件未曾完成的版,其实它那未完成的另一半是要穿衣服的人去完成的。因此穿“例外”需要一种特殊的气质,是内心的自由,是骨子里的一点离经叛道。富家女未必穿得了,那会泄露她的无趣;乖乖女穿不了,那只会反衬出她的苍白;不学无术的女人也不能穿,那只会带给她羞辱。例外只属于那些自信的、内心自由的聪明女人。
马可作品
马可简介:
■“例外”品牌设计总监
■1994年“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金奖得主
■1995年中国首届十佳设计师之一
■1998年4月,首次参加中国最大规模的国际性服装博览会——CHIC98,获得了“最佳设计”及“最佳品质”双金奖
■1999年应邀参加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香港时装节”
■2002年“例外”作为内地唯一被邀请的服装品牌参加了“2002年巴黎成衣展”
■2007年另一品牌“无用”应邀参加巴黎2007年春夏高级时装发布会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