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讯正文

I.T这个潮牌“鼻祖”是如何做到巨亏7亿的

潮牌近年已经从“小众”向“大众”蔓延,成为最赚钱的生意之一。但潮牌红利最大的受益者I.T集团却意外遭遇拐点,创下近年最惨淡业绩,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起“港潮”,大多8090后都感慨颇多,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潮流就是风向标一般的存在,香港潮人们总能比内地的潮人更早接触到更多新鲜的潮流资讯。无论是陈冠希的穿搭,或是余文乐的志明风,再或是麦浚龙的自成一派,香港的潮流圈从来不缺少有潮流先锋人物和弄潮儿们,各种不同的穿搭风格在中国香港潮流圈中蔓延开来,引起内地潮人的效仿。

架起港潮和内地小青年之间联系的,或许,很多人还会第一时间想到I.T。2002年,第一家I.T在上海新天地开幕,那家集合了各类走在潮流前沿的潮流品牌成了内地潮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曾经在潮牌行业出尽风头的I.T集团,近日公布 2019/2020财年业绩报告显示,集团年度营收77.19亿港元,同比下降12.6%;净利润则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亏损额达到7.4577亿港元。

潮牌近年已经从“小众”向“大众”蔓延,成为最赚钱的生意之一。但潮牌红利最大的受益者I.T集团却意外遭遇拐点,创下近年最惨淡业绩,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老板白手起家,迎娶“女神”邱淑贞

I.T集团曾是中国潮牌界的“鼻祖”,这个“I.T”不是互联网中的 IT,而是“Income Teame”的简称,本意为“赚钱的团队”,但现在却离这个目标渐行渐远。

创始人沈嘉伟1968年出生于中国香港,中学毕业后就没上学而开始打工,靠卖水货赚到第一桶金。

1988年沈嘉伟和妹妹沈秀惠在香港铜锣湾伊丽莎白大厦开设I.T公司,成立之初仅是一间约200平方尺的小店,原名“GreenPeace”(绿色和平),网罗众多世界知名时装品牌,以前卫、时尚闻名,堪称 “潮牌鼻祖”,并一步步发展为港澳地区规模最大的时装集团之一,也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潮牌集团。

比起沈嘉伟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世人更关注的是他在1999年迎娶了无数宅男心中的“女神”邱淑贞。婚后邱淑贞的明星效应对I.T品牌帮助很大,而且她亲自出任形象代言人,甚至常年飞赴欧洲、日韩为公司挑货。经过她试穿认可的牌子,大都符合香港人口味,一引进就大卖,简直成了 “带货王”。

I.T集团自2002年进入内地市场,一度被视为内地潮流意识的启蒙者。依靠众多时尚品牌授权和多个自有品牌,I.T集团迅速扩张,并于2005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顶峰时代理了300多个时尚潮牌,并拥有b+ab、Izzue、5cm、A Bathing Ape等20多个自有品牌。

在2010年上半年,I.T集团取得税前利润4200万港元,远高于市场预期。截止2010年8月31日,I.T集团在香港共有198家自营门店,可在大陆地区仅拥有147家自营门店和47家特许经营店。

在2011年时,I.T集团自有品牌的销售增长率达62.1%,是代理品牌的两倍。截至2012年2月,I.T集团在香港开设的店面总数已有266家,全部为自营店。在中国内地,I.T集团所有的自营店与授权也有295家。

可是之后的I.T集团在香港的业绩便走起了下坡路。

在2011年的年报会议上,沈嘉伟透露,他已经有意改变高速扩张门店的做法。时任I.T集团财务总监的邝国裕说:“香港消费力萎缩,来港‘自由行’人数也在减少,为了吸引客流我们加大了促销的力度,这也导致我们的毛利大幅减少。”另据一名I.T集团的员工2015年向媒体表示,集团在香港70%的销售额其实都是来自“自由行”的大陆游客。
随后,I.T集团便开始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了开拓大陆市场上。

截至2018年,I.T集团在中国内地共有492间实体店。总销售面积较去年增加16.1%。I.T集团当时表示会继续在中国内地扩张。截至2019年8月31日,I.T集团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多达834家。

值得一提的是,邱淑贞当年为了帮助I.T集团上市,不惜押上自己的全部积蓄。查阅招股书可见,“邱淑贞女士之银行存款”曾经是抵押品之一,可以说是全力以赴来帮助丈夫。而沈嘉伟也在上市之初就将25%股份分给了她。到2011年I.T集团股价巅峰时期,邱淑贞身家超过了20亿港元,远超同期很多明星的身家。

不过如今的I.T集团股价已跌至1.23港元,公司总市值不到15亿港元,邱淑贞身家也严重缩水。

业绩持续下滑,去年净亏超7亿


2017年,担心品牌老化的I.T集团签约明星吴亦凡出任全球代言人,希望保持品牌的“年轻化”,并吸引90后消费者。

2018财年I.T集团营收达到88.32亿港元,仍在增长,不过净利润增幅明显放缓,只有4.4亿港元;2019财年中期首次出现净亏损7120万港元,至年报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根据I.T集团公布的2019/2020全年财报,本财年集团营收77.19亿港元,同比下降12.6%。公司年度毛利为47.34亿港元,同比减少16.1%;净利润则亏损超过7.45亿港元。

对于这份糟糕的年度成绩单,I.T集团在财报中称,集团身处的经营环境极具挑战,在多个运营地的业务都遭受重创。其中,去年在港澳地区关闭了 28间店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也直接导致了公司实体门店业务遭受重创。

截至目前,I.T集团全球店铺数量仍有800多家。从近几年财报看,I.T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逐渐从港澳转换到了内地,本财年在内地还净增了5家店铺。但I.T品牌销售模式仍然较为传统,过于依赖线下实体门店,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门店销售陷入了疲软。

有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截至去年底I.T集团已陆续裁员超300人,还削减了余下员工的福利。随着“中古”和“国潮”的崛起,I.T集团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会受到不小的挤压。”

今年3月,I.T集团官网罕见进行了为期约一周的大力度促销,最高折扣达三折,原价3万多的Off-White新款大衣折后仅不到1万元,引发消费者广泛关注,但并没有预期那般出现抢购热潮。

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I.T集团门店后发现,前来购物的顾客也并不多。

I.T集团旗下有大写I.T和小写i.t两条品牌线,前者主要销售代理的奢侈品牌、轻奢品牌和高奢潮牌产品,价格昂贵;后者则以中端潮牌、工装、休闲等产品为主,价格相对便宜些。

记者还发现,如今各大商场也纷纷开辟买手集合店,可以说全世界各种新兴小众品牌都能方便地买到,“前辈”I.T集团曾经保持的集合优势也不再明显。而在快速迭代中,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I.T集团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潮牌不再小众,“国潮”快速崛起


随着潮牌文化近年来在国内迅速崛起,并有从 “ 小众” 向 “大众 ”蔓延的趋势,这一领域仍然大有可为。据《2019中国潮流消费发展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全球潮流市场成交规模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7年已达2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潮牌的背后已经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

尼尔森发布的潮牌大数据报告也显示,近年来潮牌消费增速是非潮牌的3.7倍,增长速度达到62%;而非潮牌消费增速为17%。从消费群体看,90后、95后是潮牌的主要消费群体。

麦肯锡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时尚业态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年轻人 2019年在潮牌上的花费在350亿至380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时尚市场。
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再迷恋昂贵的大牌,代表独特、个性的潮牌反而更受追捧。伴随潮牌的发展,这一领域也出现大量新兴品牌,以及一些人气明星自创潮牌,纷纷对I.T集团旗下潮牌带来了冲击。

时尚产业投资人、优意国际CEO杨大筠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I.T品牌在发展中过度依赖线下实体门店,在社会事件、疫情的影响下,门店销售疲软。

服装行业专家马岗也告诉记者,I.T品牌的销售模式较传统,在电商渠道的布局不足。然而,潮牌的受众多为年轻人,购物方式也多倾向于线上购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I.T品牌对消费者的关注度不够,难以建立起全渠道的销售体系。

杨大筠认为,I.T品牌的现状也与国内潮牌行业崛起有关。随着潮牌行业的持续升温,不少服装企业都在布局潮牌业务,其中不乏安踏、李宁、太平鸟、海澜之家等行业大佬,这对I.T品牌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

面对国内服装企业做潮牌的趋势,无论是渠道还是价格,I.T品牌均不占优势。尽管I.T旗下品牌众多,但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并不多,再加上专注潮牌领域限制了该品牌的市场发展,对其业绩而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比其他服装细分领域,潮品牌的消费人群更窄、更集中。在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下,潮牌保持业绩稳定甚至增长的挑战更大,生存压力更大。

此外,潮品牌往往会出现“火一阵便冷了”的现象。马岗表示,潮品牌生命周期的长短在于能否洞察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杨大筠进一步解释到,潮品牌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文化和生活价值可以引起消费者共鸣和认同,潮品牌想要长久发展下去,需要将产品内容及文化进行升级,在变化较快的消费趋势中切实抓住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寻求生存并发展。

运动品牌的潮文化是基于一种运动的生活方式,生命周期会更长。而单一的潮牌需要在捕捉消费亮点、文化现象上下功夫。当某种文化现象过去时,对应的潮文化也将被消费者弃之如敝履。一家潮品牌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向生活方式的文化靠拢才会更具生命力。
最后,随着潮流资讯的逐步对称,随着中国潮流市场的迅速发展,“港潮”这个词也失去了一开始的光环,年轻人也似乎不再需要I.T的港风穿搭模版了。

可是失去了“港潮”光环的I.T,还要继续走下去。

“I.T曾给过你什么样的潮流启蒙?”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

作者/来源:服装工业网
编辑:an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