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讯正文

利郎叶谋锦:争做服装产业品控标准“国内标杆”

唯有坚持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做出更高标准的产品,让中国服装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创出一片新天地。

从生产一线基础技术人员到品质管理新人,再到商品调控中心副总监,20年来,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利郎(中国)有限公司商品调控中心副总监叶谋锦在晋江这片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上稳扎稳打,形成了对服装生产技术、检测、质量调控管理独有的认知和做法,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品控体系,逐步成长为资深行家。

“一件衣服的质量,他说行的,就一定没问题;他说不行,肯定会被质检出局。”不少业内人士对叶谋锦如是评价。叶谋锦表示:“泉州纺织服装业积极参与和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如何让泉州制造最终引领国内乃至全球产业发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坚持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做出更高标准的产品,让中国服装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创出一片新天地。”

与泉州共成长,从一线技术员到企业管理骨干

今年3月,叶谋锦拿到了“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证”。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是我拿到的分量最重的人才证件,也是对我在泉州拼搏20多年的充分肯定。教育、住房等一系列政策优惠更是打消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技术人才更加专注研究、潜心发展。”

“刚开始我只是一个车间技术员。”叶谋锦2000年与利郎结缘,彼时的利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叶谋锦因为之前在某服装品牌有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作经验,正好符合当时利郎发展的需要而被聘用。得益于此前在广东的工作经历,叶谋锦很快便将手工的服装版型转成电脑版,借助软件进行打版、放版、排版,啃下了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硬骨头”。

车间一线技术员的经历,让叶谋锦对衣服的版型有了深入了解,他开始探索研究各种各样的面料和服装版型,“从布的外观到面料内在的特质,都是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

2008年,利郎的销售飞速发展,开始需要外发订单。然而,外地的工厂资质、实力如何?双方的合作如何顺利进行?这都需要一个关键的人去协调。“先付款再发货,产品质量能否达到要求,需要有个人去那边跟单,而这个负责跟单的人必须对服装制作的整体流程有比较深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并且能够灵活应变。”当公司高层讨论这一人选时,立马想到了叶谋锦。

“领导知道我学过技术,下过车间,对衣服的版型、面料等都比较了解,就安排我去跟单。”叶谋锦说。实际上,这个任务不只是跟单,他需要身兼多个角色,一边要跟单,一边还会主动下单。“有时候看到好的产品,也会和公司沟通,总部觉得可以,我就在这边下单。”叶谋锦说。

一线技术员、跟单的经历,让叶谋锦不断成长,逐渐成为商品调控中心副总监,并带领81名技术员工把好产品的“关口”。

追求“匠心”精神,在质量问题走廊中找到另一种“答案”

走进利郎检测中心三楼,一条“质量问题展示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许多企业把自家产品质量问题“内部消化”,叶谋锦却利用这条30米长的走廊集合了近6年来所有消费者反馈的质量问题。他表示:“这条长廊时刻提醒着利郎各个部门的员工,产品质量对于品牌的重要性。”

“此前我一直有把产品问题整理归档的习惯,只是当时采用的是图像的形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们部门是技术部、研发部、销售部等部门同事最经常来往的地方,如果变图像为实物,可以更直观地把品质提升的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更多的人。”叶谋锦坦言。

“一开始品质检测大多停留在色差、面料等物理检测,没有专业的机器。公司尝试购进一些检测设备,加上我研究的一系列检测设备,检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叶谋锦告诉记者,在产前抽样、衣服设计等前期流程做好品控,售后方面会减少很多问题,“从开发端把控,比后面去调整更有效,也更节省成本,更能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

事实证明,叶谋锦对于品质管理体系的重视是正确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近年来互联网终端的退货率在下降。无论是展示廊的问题呈现,还是我们归档的问题案例和分析,都可以成为研发部门设计的参考,也可以成为新人入职培训的内容。”

谈及今后检测中心的发展方向,叶谋锦说:“品质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把控好,我们将更加重视产品的源头管控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力争在行业中树立品控标准‘国内标杆’。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品控技术人才的初心。”(作者:吴宗宝/来源:泉州晚报)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

作者/来源:吴宗宝 泉州晚报
编辑:an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