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风口”的 Uma Wang: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
Uma正式成立个人同名品牌UMAWANG,在极高辨识度的设计风格和独立研发创新的面料之外,更令我们感到好奇的,是她作为一名厚积薄发的70后中国独立设计师,如何默默地带领自己的品牌,在全球时尚舞台上完成了三次大迁徙:从上海到伦敦,从伦敦到米兰,再从米兰到巴黎。
Uma Wang(王汁,以下简称为“Uma”)每出现在公众场合,几乎总是同样的谦和低调,但身材纤细高挑的她,黑瀑一般的中分长发,个性鲜明的着装风格,即便隐在人群中也很容易一眼被认出。
不久前的上海电影节上,周韵身着两套 Uma Wang度身定制的礼服惊艳红毯,Uma亦是姜文导演的新作《邪不压正》 的服装造型之一,面对这样难得高调的“风口”,她仿佛依然置身世外。在此前与《华丽志》的几次沟通中,她曾淡然地说:“我觉得品牌调性已经固定,产品品质也呈现出来了,那么要说的东西就很有限了”。
从左至右:王汁、周韵、姜文
2009年,Uma正式成立个人同名品牌 UMA WANG,在极高辨识度的设计风格和独立研发创新的面料之外,更令我们感到好奇的,是她作为一名厚积薄发的70后中国独立设计师,如何默默地带领自己的品牌,在全球时尚舞台上完成了三次大迁徙:从上海到伦敦,从伦敦到米兰,再从米兰到巴黎。
从上海到伦敦
Uma生于中医世家,从小百草的色泽、中国的书法、东方的哲学均耳濡目染地浸入到 Uma的审美之中,虽未承续父母衣钵,但用她的话说,家庭的影响可能冥冥之中注定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方向。
1992年在上海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学习服装设计后,Uma进入一家时装企业的针织部从事设计工作。2002年,她决定放弃工作,赴伦敦中央圣马丁进修。
“从小跟着父亲读一些特别深奥的书籍,就擅长想象,特别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Uma笑谈。一路走来,从经历、年龄、地域、设计研发乃至品牌运营等,种种世俗传统或规则仿佛都无法阻挡Uma想象力的延展。
“我觉得东方的感觉是隐藏在里面的,但是别人一看就能看出来!”在时尚领域,设计风格是设计师最突出的符号代表,Uma亦不例外。当一名设计师成为品牌创始人或经营者,她/他的个人哲学也会直接地呈现于品牌,比如Uma和UMA WANG。
对于品牌主动发声的宣传推广,Uma一直谨慎甚至稍显被动,在中国,关于她和品牌的媒体消息很少:打开UMA WANG品牌的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最后发布文章停留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品牌建设的其他细节上,她处理得格外用心:小到服装吊牌,请父亲用繁体小楷写下产地和日期,大到进驻买手店的严苛筛选,门店开设和空间设计,乃至跨界合作伙伴的选择。
“UMA WANG还是蛮小众的,价格确实不是亲民的,用什么方式把这个品牌的文化告知大家,慢慢地认知,慢慢地穿,才会不这么抗拒。”在和《华丽志》的采访中,Uma毫不掩饰自己作为经营者,拿捏品牌“火候“时的那份纠结:“我自己个人很矛盾,既希望品牌小而美,但从商业角度又必须做大”。
目前品牌UMA WANG在上海开有两家自营门店,在中国进驻了约15家买手店,在全球已有百余个零售点,“我们很控制在中国的店铺,不是因为不看好,正是因为(发展得)太好了就怕走错,一步走错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从伦敦到米兰
三年前,品牌UMA WANG开始一年推出六个系列,这意味着,如何高强度高质量的稳定产出成了设计师的最大挑战。
“一年出六个系列,在商业上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客户反馈;但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会慢慢觉得疲惫,觉得自己只是在为了做衣服而做衣服。” Uma的疲惫并非空穴来风,除了设计,她尤其关注并深入到面料的创新研发,这也成为很多人喜爱UMA WANG的关键因素之一,亦构成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UMA WANG每季度全球的订单量都以30%-5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美国、俄罗斯、欧洲销售情况最为突出,仅意大利品牌就进驻了20多家买手店,海外订单的大量增加也对供应链提出了挑战。于Uma而言,从构思做一个针织品牌,到转而创立成衣品牌那一刻,她就已经意识到,供应链是制约时装品牌规模发展的关键环节。
考虑到海外销售的更大占比,以及海外制造对于品牌的影响力,再三权衡之下,Uma决定彻底地将全部生产转移至意大利,而这样的前提是,Uma本就在意大利有合作多年的默契团队。
“虽然意大利生产的成本高于国内,但从整个品牌的提升、团队的培训上来说,在意大利工厂生产是很值得尝试的。”多年合作后,Uma明显感到双方都有很大的成长和很高的默契度。
从米兰到巴黎
正如中医从辩治、配伍到煎药都很讲究的火候,一个品牌从产品、运营、推广到销售的节奏同样极为微妙。
Uma很清楚,自己对品牌“火候”的拿捏并不能获得很多人的理解,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商业规划上,她一直在思考。
“我觉得品牌当下还未到收割的时候,这个品牌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孩,肯定要慢慢养,不是一下子就到一个程度,还是在现有能力上一点点发展,在各个环节上学习、调整,学习如何把自己的品牌做得更专业。”
2017年2月,Uma带领品牌完成了又一次迁徙,也是品牌一次最大的改变,吸引了全球时尚业内人士的关注:UMA WANG将每一季新品发布从米兰时装周转至巴黎时装周。这时,距离2011年39岁的Uma首次登上米兰春夏时装周过去了7年。
“在决定去巴黎时装周前,我也是非常纠结。”她坦言。“如果单从我自己的性格来看,是不想那么早就去巴黎办秀的。”
转战巴黎时装周给Uma和品牌无疑意味着新的挑战,“因为巴黎时装周代表着国际最高水准,无形之中会给我和团队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几季在巴黎办秀,在作品质量上总会害怕不够好,以至于整个制作过程总是超出自己的预算。”
这样选择的背后,除了情感因素,Uma不得不更多衡量如何更好地推动品牌发展?从客户看秀的便利程度、到全球媒体宣传力度,这些都成为她决意落脚巴黎的决定性因素。
“其实不是像很多人传言的那样对米兰时装周有看法,米兰时装周在最初给了我很多支持,当初选择去米兰时装周也是因为跟意大利有太多的联系,面料、生产以及公关都是在意大利。作为一名中国设计师,来到意大利扎根,无论是意大利服装工会还是整个产业链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
今天客单价高达5000元~2万元的 UMA WANG,用户年龄段横跨20岁-80岁,在全球已有百余个销售点,接下来Uma计划在巴黎、米兰、纽约等比较重要的城市开设独立实体店。
“我觉得中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太快,有部分人想要几年就做出一个世界大牌,这是不可能的。很多东西还是慢慢成长起来的,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Uma与记者采访部分实录:
记者:关于您的品牌名 UMA WANG,我们知道 Wang 即您的姓,但Uma一词有何来源呢?
Uma:Uma 是我去英国之前选的名字,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印度的文化,印度是我很向往的一个地方。乌玛(Uma,光明、美丽)是印度三大神之一湿婆的神妃: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i)的别名,是起源于印度土著的母神。
记者:如何看待时尚界潮牌当道的现状?
Uma:我觉得潮牌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你看所有大品牌都在迅速做出调整。我不排斥潮牌,我觉得一些潮牌的很多细节是花了功夫的,能够打动我,很多潮牌的设计平衡了传统与街头。我甚至不排斥做一季跟潮牌有关的系列。
记者:怎么看待像GUCCI等奢侈品牌正在做的转变?
Uma:我觉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Gucci的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我觉得他是把符号用得最高级的一个设计师,他的设计颠覆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是他能将其颠覆地刚刚好。同时,他的设计也在传达一些讯息,这些讯息不是转瞬即逝的,是有文化根基的。
记者: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早的开始做品牌,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Uma:我觉得每一条路都是由时代及性格决定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经历是因为),第一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第二,我们那个时候更想出校门学习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现在小孩的教育、知识、视野比我们那个时候要成熟得多,因为他看过世界回来了,在好的学校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不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可以的。
我觉得这么多年终于轮到我们了,世界在看中国设计师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不把握这个机会,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也好,这些经历或许能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一些,
记者:在打造品牌的计划中是否考虑过拓展品类比如家居领域?
Uma:做家居产品一直是我的梦想,可是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工厂,但这些一直是在我的计划之内的,想在服装之外做一些生活方式类的产品。
记者:采访中正如您提到自己很擅长写作,有想过出书吗?
Uma:出书的想法倒是没有,但是明年就是品牌成立10周年了,我也在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活动。我可能想做一个回顾展,就是从这10年以来的每个系列里挑2件作品展出,从而回顾一下这一路走来的历程。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关注并投资中国独立设计师及品牌?
Uma:我很看好,但是希望投资方们不要这么急,先全力以赴支持他,如果说我投你,两年之内开50家店,其实有些设计师会吓到,投资设计师其实要考虑很多方面,不只是要开几家店,我觉得大家应该慢下来。
这样的设计师王汁,有让你更爱UMA WANG品牌吗?
今年,记者再次重磅推出“中国新生代时尚消费调查问卷”,“品牌创始人/设计总监”是其中关注的指标之一。欢迎大家扫码填写,告诉我们你的时尚消费态度!问卷结论及白皮书将于今秋在伦敦、米兰、北京、上海由记者Luxe.CO正式发布,并特别译有英文版本,供全球时尚产业人士参考。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
编辑: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