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中国销售仍持续下降 难道连转型也无法拯救?
店铺扩张是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主要运营策略。但是,近几年,由于受美妆电商发展、营销渠道多样化、本土品牌等的影响,这家百年传统美妆零售销售不断下滑,为了未来的发展,而不得不考虑在扩张店铺的同时重新布局以适应当前的零售环境。
店铺扩张是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主要运营策略。但是,近几年,由于受美妆电商发展、营销渠道多样化、本土品牌等的影响,这家百年传统美妆零售销售不断下滑,为了未来的发展,而不得不考虑在扩张店铺的同时重新布局以适应当前的零售环境。
近日,屈臣氏集团所属的长江和记实业公司发布了2017年中期财报,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长江和记实业公司零售部门收益总额与去年同期相近,为735.57亿港元(约632.86亿元人民币),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及EBIT(不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分别为65.27亿港元(约56.15亿元人民币 )和52.32亿港元(约4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减少1%及2%。
虽然,保健及美容产品部门增长,但是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降6.2%,相对2016年-8.5%的跌幅有所趋缓。而屈臣氏集团在中国大陆区营收总额为209亿港元(约人民币185亿元),同比下滑4%。不过,趋势亦有所趋缓。
2017年3月,屈臣氏及百佳中国行政总裁罗敬仁因其个人原因辞职,由高宏达全面接管屈臣氏中国业务。如今销售额虽有下降,但整体趋势放缓。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区业绩下滑趋缓与转型潮流门店策略和更换中国行政总裁有关。
虽然,屈臣氏上半年的呈现销售下跌趋势,但是其店铺数量却在不断增长。
据了解,屈臣氏2017年上半年新增约450家店,其中65%位于中国内地及部分亚洲国家,平均新店回本期为10个月。由于业绩受到人民币贬值5%的影响,导致以港元计算的收益同比增长4%。虽然门店数量增加15%,但因成熟门店的同店销售跌幅6.2%,收益被部分抵消。但相比2016年10.1%的跌幅有所好转。
另外,长江和记旗下的零售部门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继续通过自然增长的方式扩大店铺网络,并专注发展大数据分析,以辅助门店覆盖至全球。
其实,早在屈臣氏入华初期,就已成功打造了时尚生活标志。但是,随着国内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诉求、审美观等的变化,再加上代购风行,消费者开始购买海外代购商品,国内也出现不少效仿屈臣氏的药妆店,这些无一不使得屈臣氏国内门店受到冲击,既要面临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要考虑中高端市场存在品牌的落差、境内外差价等因素。
而为了迎合新零售的发展,解决其销售下滑问题,屈臣氏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边将新开的店铺全面升级,进而吸引消费者;一边计划着要回归老本行卖药。值得一提的是,屈臣氏为了其以后的发展正在进行着比较全面的一次“大换装”,只是不知道这一策略是否有效。
据悉,屈臣氏基于不同的市场类型、地域特色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打造不同风格的潮流门店,并陆续呈现于程度、南宁、昆明、重庆等各大主要城市。与过去不同,此次全新布局的店铺比较符合千禧一代的风格。
有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1月,武汉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获得有湖北省食药监局核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证书,可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网站名称为“屈臣氏大药房”。
单从屈臣氏自身结构发展而言,为消费者提供药品销售服务这一方向发展的计划,或许是一不错的选择。毕竟,屈臣氏自身存在销售医用药品的基因。
不难发现,屈臣氏在面临年销售量以及业绩不断下滑的尴尬处境之际,并没有坐以待毙。除了在扩张店铺的基础上升级,还计划为消费者提供药品服务。
事实上,在新零售还未发展之前,屈臣氏有一个引以为傲的头衔“化妆品巨擘”,但是,如今屈臣氏所销售的产品已经被其他渠道瓜分了很大一部分,年销售增长率也在不断下降,而且线下店铺的人流量也出现不断下滑的趋势。因此,在新零售的大趋势下,屈臣氏无论全面升级店铺,还是扩大店铺结构为消费者提供药品销售,或许都可成为其命运的转机。
未来,屈臣氏,不妨先解决品牌的无差异化;然后,价格上可以与尝试国际接轨,改变定价策略,从而缩小国内外价格鸿沟。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
编辑: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