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讯正文

除了给员工发股票,腾讯18周岁还有一点值得关注

2016年11月11日,是腾讯18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全民狂欢购物的日子里,鹅厂却做了一件大事:向所有员工(包括离职、外包等)发出总额约3000万元的现金红包,同时,授予所有正式员工每人300股腾讯股票。以前一日的腾讯股价计算,这些股票的价值约合6万多港元,而腾讯这一天发出的股票总值约为17亿港元(约合15亿人民币)。

2016年11月11日,是腾讯18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全民狂欢购物的日子里,鹅厂却做了一件大事:向所有员工(包括离职、外包等)发出总额约3000万元的现金红包,同时,授予所有正式员工每人300股腾讯股票。以前一日的腾讯股价计算,这些股票的价值约合6万多港元,而腾讯这一天发出的股票总值约为17亿港元(约合15亿人民币)。

巨额的红包,让腾讯的声誉在当天达到了顶峰,在双十一当天获得的曝光绝不输于正在疯狂吸金的阿里巴巴。于是,段子手们纷纷总结:一家企业若要受到关注,除了疯狂赚钱之外,还可以疯狂发钱。

这自然是笑谈。

18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刚刚迈入成年的门槛。而18岁的腾讯,看似已是在互联网江湖浸淫多年的老兵了,但事实上,也才刚刚步入成熟期。

然而,如果只是给员工发发红包,那样的腾讯还停留在躁动的青春期。

11月15日,在巨额红包的喧嚣渐渐散去的时候,腾讯发布了这样一则视频:《18岁,腾讯问自己》。

声响自然没发股票来得大,但背后隐隐透出这家企业的思考,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反思:一家伟大的企业,除了赚钱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

腾讯卓越的盈利能力从未受到过任何质疑。早在2011年上半年,腾讯的利润便达到了37亿元,是当时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远超过同为BAT的百度(13亿)和阿里(6亿)。事实上,就算把榜单上第二名到第九名的利润全部加在一起,都不如腾讯一家高。

然而,就在2010-2011年那个阶段,具有极强盈利能力的腾讯却面临着创立以来从未遇见过的艰难境地。先是,有个别媒体以夺人耳目的侮辱性言辞为标题发表针对腾讯的批评文章,煽动性的言论在网络上被疯狂传播,获得了很多人的附和。

当时,腾讯自己对此却觉得很冤枉。那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拓荒的年代。每一个新产品、新模式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争相开发同一个业务,这很自然,为什么你能做,我却不能做?

何况,腾讯专注于用户体验,通过持续地快速迭代,对产品做了许多“微创新”,使得自家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专注用户体验、快速迭代、不断创新”,这是腾讯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思路造就了包括QQ在内的一批极为成功的产品。

然而,公众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在他们眼里,腾讯这个庞然大物一直都是通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地“碾压”弱小的同行企业,从而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的。

误解和积怨越来越深,最终酿成了腾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危机:2010年的3Q大战。腾讯先前在舆论上的不利局面被竞争对手充分地利用了,造成了更大的损害,甚至一度危及到腾讯立身的根本。虽然腾讯最后艰难地赢下了这一战,却仍然不可避免地在声誉上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腾讯并不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这恐怕是当时很多人心中对腾讯的印象吧。

这样的局面对马化腾和腾讯管理层触动很大。

痛定思痛,腾讯管理层发现,其实道理很简单,自己的体量和地位与往昔不同了,公众对你的要求自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腾讯迫切地需要作出改变,放弃一些原本获利丰厚的机会,承担一些看似无利可图的责任,作出开放的姿态,甚至主动把“半条命”交给行业伙伴。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擅长反思的马化腾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一家伟大的企业,除了赚钱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

探索:“优秀”和“伟大”之间的边界

对腾讯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直面以下几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腾讯日益模糊的企业边界。

腾讯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生态型”企业。它拥有数千个产品,从即时通信、网络游戏到在线购物、打车出行,几乎对普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从用户数量上讲,QQ和微信的用户量都已经超过了8亿,产品的覆盖范围不可谓不广阔。对于这样一个企业来说,企业边界在哪已经很难界定清楚了,企业内部的一点小变动,都会对用户和他身边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

第二个事实,是腾讯拥有的“可怕”的能力。

毋庸置疑,如今在某些方面,腾讯对用户影响之深远已然远超任何一个同行企业。而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拥有丰富社交数据的腾讯,也极有可能以引领者的身份走在时代大潮的前列。这是非常强大的能力,甚至是让人害怕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腾讯曾经一度遭受舆论大肆质疑和批判的根本原因——那些激烈言论的背后,本质上都是业界同行对腾讯强大能力心存畏惧的潜意识反射。

第三个事实,是腾讯所要面对的不断变化的环境。

从1998年成立以来,腾讯身边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不断地在发生变化。20世纪末,国内的PC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孰料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接连跃迁进入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且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处。人类的生活习惯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本身大不一样了,人们对企业所应扮演角色的相关观念,自然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

问题如此复杂,所以,当马化腾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并不知道答案。因此,在3Q大战之后,从2011年开始,腾讯陆续组织了十场“诊断腾讯”的专家座谈,数十位互联网专家与会,尝试为腾讯解答这一问题。

专家的建议众说纷纭,不过,在一点上,却是明确的。一家优秀的公司,最重要的是用户、员工和股东,若把眼界放宽一些,则会顾及到身边那些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

而一家伟大的公司,则必须将“公众利益”纳入到自身语境之中。腾讯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但优秀和伟大之间的距离,不是多赚多少钱,也不是多发多少红包,甚至不是什么创新、不是什么开放,而在于腾讯是不是真正把公众利益纳入到了自身语境之中。

从2011年后,腾讯展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让员工、用户、合作伙伴有更多机会分享腾讯取得的成果。11月11日的巨额红包,也是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

而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腾讯也一直在积极地作出努力。从2015年起,腾讯领衔发起了中国首个全民公益日“99公益日”,发动全国数亿热爱公益的网民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捐款,到今年已是第二个年头。而马化腾本人更是在2016年4月宣布捐出一亿股腾讯股票(当时市值约合140亿人民币)注入正在筹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中。

我们已经看到了腾讯责任感。不过,对于腾讯这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来说,公益和捐款只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方式。

觉醒:社会责任和社会人格

在司庆过后发布的视频中,腾讯问了自己这样四个问题:

腾讯能不能,让有价值的信息传达更高效

腾讯能不能,让社交网络更有温度

腾讯能不能,让社会资源配置更迅捷

腾讯能不能,让社群鸿沟更加弥合

这是腾讯对自己的反思。这些问题关乎科技与人性的博弈,其中有的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找到答案。但很明显,腾讯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长久以来被许多优秀企业家和企业所忽略的事实: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给人类社群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效率上的提升,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对此,企业是不是应该承担起责任,努力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

这是腾讯反思和探索的初步成果。

作为一个旁观者,人们或许会质疑:这些问题是不是互联网领域最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都是主要因腾讯而造成的?作为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问题本身并不那么的重要。最关键的是,在18周岁的时候,曾经闷头专注于商业发展的腾讯开始抬起头把自己当作人类社群的一份子,认真提出并尝试解答这些关乎人类未来发展乃至生存的问题。

这说明,腾讯不仅开始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还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人格”。

这是“伟大”的应有之义。

值得一提的还有视频发布后腾讯人在文章底部的留言。他们在赞赏鹅厂官方“扪心自问”态度的同时,还顺着思路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和疑惑。

自下而上地推动企业前行,也是腾讯的一种独特传统。在腾讯发展历程中,决定其命运的几个战略性产品——如QQ、微信——都并非诞生于决策层的决策,而是或因外力推动、或因内部边缘人提出。

不过,恰恰如此,才更能说明,腾讯的觉醒,绝不仅仅是少数几位管理人员的一时兴起,而是将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自下而上地加诸全体腾讯人的结果,是一种更加彻底的“自觉”过程。

当然,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达成这一点的企业也并不多。更有企业曾经一度达成了,却因管理者的更替或大环境的变化重新丧失这一秉性。因此,18岁的腾讯只能算是刚刚出发。他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坚持多久,仍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不断探索,方见未来。”

腾讯的愿景是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肯定的是,他现在离这个愿景还有差距,更可以肯定的是,他正在这条路上坚持前行。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

作者/来源:长江商业评论
编辑:an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