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曼方建华:传统商业拆掉“旧围墙”才有新希望
传统实体店,品牌和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没有交流,售货员充当导购角色,交易完成便断了关系。而现实中人和人打交道,应该有人性的情感和温度,有社交的真实场景在里面。品牌调性转化为实质有温度的场景,去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店体验。茵曼+(家)布局了多品类,已经有衣服、鞋包、配饰、家居,搭配了书吧、咖啡厅这些生活场景和氛围,未来还会逐步延伸到慢生活空间七米可视范围产品。
近日,茵曼CEO方建华又发来了最新的心得感悟,在他看来,传统商业只有拆掉“旧围墙”,中国零售才有新的希望。那么,传统商业的“旧围墙”还有那些?喜欢逛商场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少,产品同质化严重,租金和人工成本在不断上升,消费者买到手的商品经过层层加价倍率已经触及顶峰;线上电商也不是那么好过,增速放缓,平台打架、品牌站队不是没有过,只是相比线下地产商业,线上翻盘的办法可能会更加灵活。
精彩观点:
·对于企业来说,传统落后封闭的商业打法迟早会丧失成长迸发的活力,只是代价各家不同。
·而现实中人和人打交道,应该有人性的情感和温度,有社交的真实场景在里面。品牌调性转化为实质有温度的场景,去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店体验。
·在人与人的经营上,不是单纯的交易关系,好玩、会玩才是关键。
·在粉丝经济的时代,新生代已经成为购买的主力军之一,消费品种细分化,社群化,个性化,千人千面、千人千款才是大势所趋。
以下是分享心得:
战争与商业模式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联系。
一种新武器的出现意味着在战场上具有绝对取胜优势。对于企业来说,传统落后封闭的商业打法迟早会丧失成长迸发的活力,只是代价各家不同。数字论坛发起人段永朝认为:互联网发展已经到了意义时代,我们在乎的不仅是生产了什么,而是传达了什么。互联网让我们学会拥抱不确定性。
中国服装协会孙瑞哲会长谈到:“新未来充满多变的风险、多元行业生态、多重发展可能性。”
那么,传统商业的“旧围墙”还有那些?喜欢逛商场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少,产品同质化严重,租金和人工成本在不断上升,消费者买到手的商品经过层层加价倍率已经触及顶峰;线上电商也不是那么好过,增速放缓,平台打架、品牌站队不是没有过,只是相比线下地产商业,线上翻盘的办法可能会更加灵活。
破解互联网品牌的“天花板”(关于互联网品牌突围,可以看:茵曼方建华:用三招破解互联网品牌的“天花板”)
以下整合了我发表的年度观点:《重新定义商业零售》以及《品牌全渠道时代的商业逻辑思维》来阐述我对重新定义未来商业和组织的特征的心得和观察:
归结为这三点
重新定义商业零售
重新定义消费趋势
重构去中心化组织平台
重新定义商业零售
重渠道变成轻渠道,从卖货到经营人的转变,打造一店一社群
传统实体店,品牌和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没有交流,售货员充当导购角色,交易完成便断了关系。而现实中人和人打交道,应该有人性的情感和温度,有社交的真实场景在里面。品牌调性转化为实质有温度的场景,去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店体验。
茵曼+(家)布局了多品类,已经有衣服、鞋包、配饰、家居,搭配了书吧、咖啡厅这些生活场景和氛围,未来还会逐步延伸到慢生活空间七米可视范围产品。
在人与人的经营上,不是单纯的交易关系,好玩、会玩才是关键。
茵曼+体验店在做的就是打造成一个基于慢生活的互动粉丝生活社区,一个店就是一个社群。我们在里面举办音乐会、手工课、插花艺术等跟顾客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活动。
原来传统的实体店就是守株待兔,店员在等客户上门。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加上我们把店铺、电商、微商三个店融合打通,可能你的店铺不一定在人流最贵的地方,但是通过社群的力量,就可以把店铺的人流汇聚到平台上,把粉丝服务好(店主人的重心也从单纯做销售转变成了社群经营者)。
自去年7月茵曼启动“茵曼+”千城万店,短短8个来月,签约超过200家,截止到去年底盈利店铺达80%,有20%提出开二店申请。
除了加盟店以外,我们还联合银泰百货、新世界百货等商业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在全国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开设少部分直营店,按预期,今年集团整体交易规模有望突破3个亿。
我认为,未来的几年一定是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时代,而且这一天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快。如果只有线下渠道的,仅仅局限在线下你的门店,这样的企业也是没有未来的,因为他没有拥抱互联网。如果线上的服装品牌,你只是在线上,你没有线下的门店来做支撑的话,也是没有未来的。所以说,这两条腿你都必须让它跑起来。
其实并不是实体零售不行了,而是实体零售和消费者发生了变化,你没有跟上变化,而不是线下的生意难做了,也不是线下被电子商务冲击了多少。
我对商业的判断是这样的:
当别人觉得这个生意最好做,大家都一窝蜂涌上这个生意的时候,证明这个生意已经不能做了。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那个地方有金矿,大家都去挖,那时候你要挖到金矿的机会已经很少了。线下这几年大家都觉得好多品牌都不断地关店,线下越来越难做。
我反而觉得,当别人认为这个地方没有机会的时候,你去抓住了,可能就是最大的机会。
重新定义消费趋势消费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千人千款,围绕个性化、高性价比、兴趣属性打造热门商品
在粉丝经济的时代,新生代已经成为购买的主力军之一,消费品种细分化,社群化,个性化,千人千面、千人千款才是大势所趋。
举个例子: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自媒体带旺了一大批小圈子的意见领袖——“网红”,吸引了一大帮对她们生活态度、穿衣态度喜爱的热衷粉丝,这一批粉丝不单单是喜爱更是追随,从偶像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延伸到她们生活中穿的、用的。
我在想,为什么她们有这么大的能量?
这必定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的先兆。我认为:“网红本来是属于知识经济,通过传递个性化的思想形成一种内容,那服装更多是注重搭配,搭配加上网红本身所具有的气质,还有她的知识,形成一种个性化时尚经济”。
但是原来网红模式如果不升级,很快会过得很艰难,甚至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因为火起来的一批网红还处在 1.0 时代,供应链上受到巨大挑战,没有品牌建设的经验,没有渠道管理运营的经验……品牌系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造出来的。
相反,成熟的品牌,他们有运营品牌的成熟经验、供应链系统等,可以帮助这些人气红人转型,做有气质、有品质的品牌,让意见领袖真正去建立自身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2.0 时代。
经过2015年的探索,截至目前:汇美电商社群签约了十几位“意见领袖”,他们有艺人演员、时尚名模,摄影师以及情感作家等;时尚潮牌DREAMY还创造了15分钟160万销售、1小时100%售罄率的成绩。
未来,如果你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道路会很艰难。实际上,类似的现象模式还会出现更多,但万变不离本质,产品还是第一位。
我相信很快大家会看到一种趋势,高性价比会对暴利商品造成前所未有的大冲击,迫使那些高倍率、高暴利的品牌时代走向终结。而且我认为,奢侈品消费的热度也一定会减退,能做到个性化、高性价比的品牌将会成为时尚消费的主流。
去中心化的组织平台创建企业内部去中心化的组织平台,从职业经理人变成经营者,人人变成创造者和收益者。
万物互联网时代,边界和壁垒被快速打破。
为了顺应重塑的商业模式,内在基因也必须相应调整。近几年,大家谈到最多的是去中心化,比如“优步”根据每一个消费者的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让人人成为司机(利用闲置资源提高社会效率),使周边的人成为朋友。
在共创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一个创业青年有好的点子,他完全可以通过众筹模式,让认同他商业模式的消费者和投资者进行投资。这在本质上是共创经济,共享经济,人人将资源共享,共创效益。
未来,人的能量是无限的。未来,人人就是一个公司,去中心化就有巨大的能量。
新中国解放后,生产力的组织架构是生产队吃大锅饭;然后变成私人承包制体系,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再到后面是改革开放,走企业规模经济,几个股东跟一个老板干事业,带动更多人、更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效益,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从一家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全世界伟大的公司,阿里巴巴、华为是中国两个典型的代表。马云自己持股不到10%,任正非的股权也很少的,他能够全员持股,这种创造力是不一样的。打比方,我在一个企业上班,那我只是在执行工作。如果我能够自由,我自己自由地收获,而不是收获了自由,那我觉得,这种解放是不一样的,根本本质上还是去中心化。
很多服装公司,可能一个品牌做得很大,但其他品牌很难发展。我们现在一个品牌,你到不同的品牌办公的地方,它的装修是不一样的,按照这个品牌的定位、品牌的感觉来,不管是客人还是新员工进来,看到这个装修环境和员工氛围,就大概知道这个品牌是什么样。
我们保留了每个品牌自己独特的文化。如果只是在茵曼一个体系里面,是诞生不了品牌的。如果说你所有的气质、形象在你茵曼里面又要诞生N个不一样的品牌,那其他品牌会越来越没有个性,也不可能有未来的生命力,已经有很多的案例可以验证这一点。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现在保持每一个品牌有一个独立生命体的原因。
另外,我们所有的品牌它的创始人,本身就是品牌合伙人,他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我觉得合伙人和职业经理人本质上是有不同区别的。职业经理人觉得我是年薪要拿多少,他看到的事情可能是一年、两年、三年。但作为一个品牌合伙人,你的承担、你的担当和你内心所承受的东西,还有看这个品牌长远发展是完全不一样的。为此,在整个生态平台上面,我们推出了合伙人的机制。
2016年我们进入了集团组织架构的历史性转变,让原来的职业经理人,转变成经营者。
这一次内部管理模式在大转变的同时,也重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平台,使得人人有机会变身合伙人,变身经营者。
在此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有的晋升为品牌合伙人,也有的转变成经营者角色。
相比起来,传统制度往往是绑手绑脚。而去中心化的组织平台,机制就变成了“润滑剂”,让人和人之间自发变成动力源,而赋能和丰富集团母体资源就是这个平台的“营养剂”,让这个机制上面的人能应势成长,价值观则是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底线,做为选人的标准。
如果我们反过来看“重新定义”,可能十天十夜都讲不完。很多体制围墙,思维围墙,模式围墙尚未拆除,新的思想必然很难进得去。
动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在延续过去的思维。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