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讯正文

美邦等服饰行业难破高库存迷局

不论真假与否,美邦服饰“库存门”只是眼下服装业的一个缩影,折射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消费下滑,服装行业普遍忍受着高库存重压。

      即便一口气发出了4000字的澄清公告,但美特斯·邦威(以下简称“美邦服饰”)仍然遭遇连日下跌。显然,对这家本土“快时尚”服饰龙头公司来说,“库存门”危机并未因此被打消。

      风波起自美邦服饰上半年快速消减的存货上。正当服装行业都被高库存困扰的时候,美邦服饰的半年报却显示,公司的存货余额由年初的25.6亿元大幅降至17.5亿元,降幅高达32%,逆市增长21%。有媒体报道称,美邦的逆市增长或存在猫腻,相关风险已致使遭压货的加盟商反弹和高管集体撤离。

      不论真假与否,美邦服饰“库存门”只是眼下服装业的一个缩影,折射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消费下滑,服装行业普遍忍受着高库存重压。

      A.库存居高不下

      [ 尽管美邦的高层一直称库存仍在正常范围,但实际上,公司也在想尽方法积极消化库存。]

     “无论是门店规模,还是知名度,美邦服饰的发展确实很快。尽管近年公司业绩稳中有升,但扩张造成的高库存却一直作为投资风险被提示着。”一位行业研究员表示。

      据了解,在公司高库存中,产成品一直是大头。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美邦的存货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秋冬装,主要是2010年底和2011年初积压的。当时,公司董事长周成建对经济判断比较乐观,大量扩产,结果2010年出现暖冬,2011年春季又来得晚,所以库存一下子上升了。此外,美邦推出的新品牌ME&CITY运作不太成功,也带来一定库存。

      美邦服饰下属主要有两大品牌:Meters/bonwe和 2008下半年推出的ME&CITY(MC)。该知情人士透露,为了打造产品新形象,周成建在全国各地广收商业地产,为MC“囤铺”;并要求头两年MC所有门店都以直营的方式开出,不开放加盟。到2011年,由于需要自负盈亏,MC不得不取消重金邀请大牌代言的广告推广策略,同时在渠道上把大部分亏损的大店关闭,改为面积较小的门店,这也带来一定库存。

      高库存不但要提取准备金,吞噬美邦服饰利润,还使得公司现金流变得紧张。自2010年三季报开始,美邦服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转为负数,直至2011年三季度才转正,这导致美邦一度花了很大力气来减少成本、费用支出,以维持正常经营。

      尽管美邦的高层一直称库存仍在正常范围,但实际上,公司也在想尽方法积极消化库存。2011年起,公司计划在城郊或二三线城市开300家左右的折扣店,用于消化公司库存。

      B.“可怕的奇迹”

      [ 即便美邦的库存下降到17.5亿元,也仍不低,还需要进一步消化。]

      自打2010年下半年起,美邦服饰的存货就开始激增,攀上了18亿元,到了2011年一季度则达到最高峰31.62亿元,远远超过营业总收入20.75亿元。美邦服饰花了1年时间,才将存货降到今年一季度的23.16亿元,降幅为26.7%。因此,第二季度仅三个月的时间,库存就消化掉32%,确实神速,被认为“是可怕的奇迹。”于是,有关美邦服饰虚拟加盟商订货以减少库存的质疑,一石掀起千层浪。

      对于市场的质疑声,在10月15日临时停牌了一天后,美邦服饰公司发布了4000字的澄清公告,称媒体的质疑是严重失实。美邦服饰称,服装行业由于零售季和配发季不匹配,为了满足销售所需,在零售周期到来前公司根据加盟商期货预订合同进行产品预配是本行业基本的运营模式。

      个别报道模糊了服装行业的基本运营模式,仅以公司进行预先配发便推测公司“涉嫌财务造假”极不负责任。针对有报道称,公司将2013年货品提前发给加盟商,而“真实情况是,这批货仍压在仓库,并没有发到加盟商手中”。

      美邦服饰回应:“事实上,2013年首期货品尚未入库,根本不可能进行ERP出库和确认收入”。并强调“对于加盟货品配发的业务流程及账务处理,公司有严格的内控制度。”

      那为何今年库存消化如此神速?美邦服饰的回答是,2012年上半年公司直营终端零售体系保持了22%的增长,为有效降低存货规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了控制存货规模,新品采购同比下降29%。

      截至2012年6月末存货较年初下降8亿元,其中:老品销售带来库存减少10亿元,新品仅增加2亿元(新品生产入库16亿元,销售出库14亿元)。这使企业在有效控制库存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新品毛利率及充足的经营性净现金流。

      “公司的解释应该是可信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表示,一般服装行业是销售款到账、产品发货后才确认收入,否则违背会计原则。不过,这位研究员也表示,即便美邦的库存下降到17.5亿元,也仍不低,还需要进一步消化。作为一家快时尚公司,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 

      【行业背景】

       高库存,不只美邦一家

      美邦服饰的尴尬只是眼下服装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消费下滑,服装行业普遍忍受着高库存重压。

      虽然美邦服饰发公告对高库存锐减给出解释,但申银万国发布的研究报告依然认为,该公司三季度库存仍有增加的趋势。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 80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库存合计高达671.66亿元。其中有66家公司的库存超亿元,有11家公司的库存超10亿元,如雅戈尔、黑牡丹、红豆股份、际华集团、华孚色纺、百隆东方、孚日股份、美特斯·邦威服饰、鲁泰A、森马服饰、常山股份。

      据纺织上市公司证券部门人士透露,库存高主要是因为去年棉价剧烈变化的关系,有公司在低价买进了大量原材料。但是,在今年订单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原材料出现了积压。

      事实上,库存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内传统服装行业发展的痛苦所在。目前,国内服装纺织商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整个供应链上,纺织服装发展受到牛鞭效应的制约。该效应主要反映在零售商管理库存模式上,即自行订货、补货、消化库存,传统RMI模式注定了其高库存率。

      去年开始,国内许多服装企业库存似乎一下子集中爆发。“好不容易熬过了金融海啸,又遇到了欧债危机。”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指出,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贸易环境变化,使得近两年服装企业的经营环境“风云突变”。

      一些服装企业今年的出口订单急剧下滑,大量囤货被迫转为内销,加上经济不景气、消费相对疲弱又造成了大量库存积压。

      前段时间,意图冲刺A股上市的海澜之家,也是因为极高的库存,被证监会打了回票。同为A股公司的森马股份,其库存也在今年中期达到14.7亿元,且并未出现美邦的拐点。 

     【溯源】

      高不成低不就

      国内品牌服装行业陷入困境,除了全球的经济不景气之外,定位尴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服装业资深分析人士汪前进表示,“高档的赶不上国外的大牌,低档的价格又拼不过山寨小厂制造”。

      由于这两年人力成本的增加,服装价格也是突飞猛进,以前品牌服装的出厂吊牌价格是成本的3倍,但现在出厂吊牌的标价已提高到7~10倍。“这意味着,原来标价300元~400元的国内商品,现在的标价在1000元~2000元左右,这几乎是中档国际品牌的价格水准。”汪前进表示。

      价格已与“国际接轨”,但国内产品附加值不高,在设计、拓展、运营等诸多方面还比较落伍。再加上由于品牌知名度不如国外品牌,在渠道上也处于下风,比如为了引入CK、北脸、哥伦比亚、GUESS等品牌撑门脸,百货商场和公司多会让利,扣点仅在个位数,而国内的品牌几乎都在两位数,有些高的,甚至去到30%到40%。

      在两头不靠的背景下,国内品牌在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冲击中,几乎完败,中国品牌服饰的产销比在60%到70%之间,这已经是较高水平了,差一些的几乎是40%,而H&M、ZARA的产销比在85%,几乎没有库存压力。

      美邦服饰一直以ZARA为目标,因此不计成本地长期坚持大店模式,坚持门店由公司直营,希望通过提升供应链的效率,改善经营水平并降低库存。但在这一方面的尝试,美邦并不成功。

      另外,尽管美邦已站在百亿俱乐部门口,但却迟迟未能解决高端品牌的短板。因此美邦在2008年推出针对“都市”消费人群的高端品牌ME&CITY,但迟迟未能实现盈利。在坚守3年后,ME&CITY在上海时尚黄金圈的淮海路店最终选择了关门大吉。

      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表示,如果说拼命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店铺数量,包括确立行业领先地位,是美邦在上市前的目标和使命。那么在其上市后,如何向内部管理环节要效益,以及如何提升其品牌附加值,成为摆在周成建面前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一家销售规模上百亿的企业,不可能将目光长期锁定在低价基础上的三四级市场。

      但放眼整个服装行业,仍鲜见品牌由低往高处成功延伸的案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辛可表示,国外已有服装企业向下发展的先例,Prada成功之后推出定位稍低的品牌MiuMiu。或从最高端的“高级定制”,发展出“高级成衣”,直至“普通成衣”。但在低端品牌的基础上做高端,消费者往往会排斥。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

作者/来源:民营经济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