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讯正文

福建泉州服装企业上演“涨价悲喜录”

七匹狼副总吴兴群:虽然这两年男装市场还处于上升期,形势不错,但却不容过分乐观。原因主要有二:H&M、ZARA等国际大牌的价格已经与国内一线男装的价格相差不多,他们将会蚕食一部分市场;虽然消费者收入在提高,但服装的购买力在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有大幅度膨胀,因为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而服装消费又非刚性需求,消费者在服装价格渐高的时候,将更加会选择品质好、品牌附加值高的产品。

  七匹狼副总吴兴群:虽然这两年男装市场还处于上升期,形势不错,但却不容过分乐观。原因主要有二:H&M、ZARA等国际大牌的价格已经与国内一线男装的价格相差不多,他们将会蚕食一部分市场;虽然消费者收入在提高,但服装的购买力在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有大幅度膨胀,因为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而服装消费又非刚性需求,消费者在服装价格渐高的时候,将更加会选择品质好、品牌附加值高的产品。

  因而,对于大多数品牌并不强势的企业而言,是没有涨价的空间的。至少,这种靠涨价来带动业绩提升,长期来看,是没有延续性的。而且并没有太大实际的意义,因为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某国内一线品牌市场总监张先生:现在行业这种涨价现状很令人担忧。我认为这样的涨价更像是在嗑药,一旦成瘾,刹不住车,对企业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其实这次涨价已经不是第一波,只是今年的幅度特别大,此前的两三年,几个一线品牌早已悄然涨价。连续几年的涨价,消费者对于国内男装价格的接受程度已经临近界点。靠涨价带来的业绩增长远远不如靠量增带来的业绩增长实在。

  核心提示:随着4月的结束,泉州服装企业一年中最重要的秋冬产品订货会纷纷落幕。从账面来看,这一季订货的成绩单无疑是漂亮的,多数企业的订货额都突飞猛进。然而,这其中却蕴藏隐忧,因为很多企业订货额的上涨,并非量价齐涨,他们的业绩上涨仅仅是由产品涨价而推动的。

  涨价必然会加速行业洗牌,所以,服装的涨价其实是一部悲喜录。因为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安全涨价”,在如今全行业售价普涨构筑的繁盛表面下,我们看到了中小企业们高风险地“被涨价”,也看到了加盟商对于涨价的爱恨交加。

  甚至,对于那些已经成功涨价的企业,我们也不得不担忧,由涨价带来的业绩提升,是否具有延续性。涨价不该只是一剂镇痛剂,仅仅用来应付成本上涨,而应该是一剂补药,为未来的跃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或被动或主动

  全行业掀涨价潮

  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回暖及制造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品牌服装的涨价显得有些理所应当。

  年初,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公开表示,今年服装行业的涨价将在10%以上。事实上,这仅仅是上市企业非常保守的表态。据多数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品牌服装的平均涨幅至少在20%以上,而至少有两家一线品牌服装的内部人士私下透露道,其品牌售价涨幅在30%以上,甚至某些正好处于品牌上升期的品牌涨幅高达35%。

  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今年秋冬季的订货会,不少企业都收获颇丰,订货额一路飙升。记者调查的几家企业的增幅几乎都在30%以上。就在这貌似迎来了行业鼎盛时期的当下,我们却发现企业订货额的增幅几乎就是产品涨价的幅度,这意味着,实际订货量总体并没有太大的上升。

  虽然部分品牌上升期的企业达到了量价齐增的境界,但更多的企业是“被动涨价”,甚至有些企业为了通过涨价快速获益铤而走险。

  “跟着大企业涨价,一方面是来自成本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全行业普涨,如果你不涨,消费者还以为你品牌比较差,涨不起来了呢!”一位企业的老板吐露了这样的心声。虽然他同样明白这其中的高风险,知道一旦经销商和终端不买账,无论是对经销商妥协还是在终端打折,对品牌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害,但其还是选择了跟随行业整体趋势而涨价。

  “有些企业则是趁势跟涨,趁机捞一把。”高尔普的市场部经理胡九明指出,这种状态更是危机四伏,因为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不足以支撑这部分溢价,最后吃苦果的只能是企业自身。   遭遇“代理商不买账”的尴尬

  事实上,石狮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冒进”企业。H企业是一家做了十几年批发的男装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每年的进账达到了三四亿。然而在如今制造成本高涨的形势下,其批发的利润再度被挤压。为此,他萌生了通过运作品牌来实现产品价值提升的想法。于是该企业的老板精心准备了一盘货,这些被定位“商务休闲”的男装,品种丰富,远远超过了以往运营于批发市场中的男装种类。相应的,他希望代理商都能开大店,这是为了更有力地提升产品售价,通过涨价获取更高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虚无缥缈”的品牌形象。

  然而,老板终究只是代表企业一方的意愿,这样的计划到了代理商那里,遭遇了“冷场”,代理商们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大幅涨价,更无法接受投入更多成本开店以支撑这种涨价,即使这次的涨价穿上了品牌转型升级的“外衣”。最后,这成为一场陷入尴尬的订货会。企业最终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库存压力。

  代理商之所以不愿跟着企业的战略走,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其中隐含的高风险,在他们看来,涨价更多的是泡沫,是含了水分的。

  “像H企业这样的‘品牌升级’在市场中的主要表现就是涨价,很多品牌都是这样涨价的,不是直白地对原有产品线进行提价,而是变相‘升级’涨价。”一位熟悉品牌运作的代理商表露了担心,“品牌商涨价了,单品利润大幅提升,但市场总量并没有明显增长。恰恰相反的是,消费者有可能会因为价格的上涨减少购买服装的数量,这中间的风险难道都要由我们这些代理商来承担吗?”

  事实上,这位代理商是算了这样一笔账。纵然,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的高涨会带来制造成本高涨的压力,并不足以使零售价上涨30%。即使加上对CPI指数上涨的预期,也仍不足以涨这么多。“服装行业内有这样一个规则,制造成本涨25元,到了零售终端就要涨100元,一般是翻4倍。也就是说,100元中,除了应对制造成本涨价的25元,再扣除租金、管理成本的上涨以及通胀预期,至少也还有50元左右,是由品牌企业纳入囊中。”业内人士林先生透露。由此可见,服装品牌更多的只是趁势而涨。

  而夹在中间的代理商比较被动,如果涨得上去,他们乐于其中分得一杯羹;如果涨不上去,由于他们的进货折扣是固定的,当吊牌价提高的时候,他们的进货价也是相应提高的,这意味着他们将赔得更多,而且资金链也将更紧张。所以,代理商们难免也会有自己的担忧。

  从代理商们的犹豫,以及市场反映,已经有业内人士推断,这一轮涨价将推动行业加速洗牌。表面的繁华掩盖了行业洗牌的波涛暗涌,不久之后,将有更多胜负分晓。

  如何步入“安全涨价”?

  整体而言,涨价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还是一件好事,只是,我们担心的涨价是否具有延续性。涨价应该让企业迈入良性的循环,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品牌运作,而非陷入恶性循环,背负起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涨价,涨价之后的收益用来做什么,成为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其中,根据不同产品系列的目标群体进行不同幅度的涨价,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比如战狼世家有都市时尚和休闲时尚两个产品系列,分别针对都市白领和在校学生两个消费群体,在此轮涨价中,该企业总经理施海容便表示,都市时尚的涨价幅度会大于休闲时尚,因为都市白领的收入比较高,对价格比较不敏感。

  除了在策略上针对性地涨价,在渠道模式上,直营渠道为主的企业也能更顺畅地涨价。

  JIM’S的副总肖冰坦言,JIM’S能撑住这轮涨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直营商场占了很大比例,“直营商场的运作体系比较良性,因为不会欠款,而且终端形象比较好,可以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虽然有些能够“安全”涨价,但是能否借涨价的获益使品牌进一步提升,考量的则是老板的眼界了。上述一线企业的张总监就表示,其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涨价之潮来临前两三年就持续涨价,不仅因为该品牌正处于品牌上升期,也因为他们的每一次涨价都对应着一定的品牌升级,终端店铺形象的提升、产品风格的转变等等,如此不断投入,才有今日的繁华。

  施海容也认为,把涨价收益重新投入市场,不是一种“豪赌”,而是一种必要的“回馈”。

  施海容所指的“回馈”,包括在品质、设计上提升以回馈消费者,也包括扶持代理商、经销商,“我们今年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用于提升代理商、经销商的终端运营能力,包括在商品、货架上扶持省代开设旗舰店。”施海容透露,其广告投入今年更是翻倍。

  秋冬季订货会,服装企业纷纷提高了产品价格。


时尚品牌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掌握每日最新资讯

作者/来源:杜育玲 晋江经济报www.chinasspp.com
Top